你知道大閘蟹怎麼來的?直擊養殖現場 風光美得像幅畫

2014年10月27日 09:01

▲大閘蟹生態湖美得像一幅畫。

記者陳世昌/安徽採訪、攝影

入秋天氣轉涼,又到了螃蟹成熟飽滿、蟹黃蟹膏肥美的季節,受到台灣消費者喜愛的大閘蟹,目前仍以引進大陸養殖的最多,但是你知道大閘蟹究竟是怎麼養的?為什麼蟹黃會這麼多?養在池塘乾不乾淨呢?《ETtoday新聞雲》深入佔地670公頃,號稱中國單一養殖場規模最大的牧牛湖,帶您直擊神秘的養殖現場。

▲牧牛湖種植非常多樹木,做為與外界的隔離帶,也形成一幅幅美景。湖的水深在3米多,工作人員以人力划船方式在湖面作業,避免造成汅染(右圖)。

670公頃拿來養大閘蟹也太驚人了!因為整個新北市永和區的面積也沒這麼大,670公頃差不多是台北市的四分之一的土地面積。為了養螃蟹,這裡又種了30萬棵喬木、100萬棵灌木,處處綠蔭成林,有如花蓮雲山水的放大版。搭上小木船航行在清澈的湖面上,夕陽隨著水波搖曳,美景就像一幅國畫,讓人忘了這裡其實是水產養殖場。

▲熟成的大閘蟹正在進行二次養殖,等待蟹黃、蟹膏生長飽滿。

牧牛湖創辦人吳賢進表示,養蟹其實就是「養水」,水質好不好對大閘蟹成長非常重要,他透露創辦初期,差不多前5年的重點都在做整個生態池的改善,像是透過種植水草、投放螺螄。因為這裡不投放藥物,透過種植大量的樹木,可做為外圍農田與養殖水域的隔離帶,控制外部汅染源進入。

▲從蟹苗到小蟹要花一年時間,小蟹有專門的養殖區,要再經過一年才會熟成。

他強調,生態池要做到平衡是個複雜的過程,如何控制也是一種經驗與科學知識。簡單來講就是,大魚吃小魚、小魚吃水草、水草吸水裡雜質再光合作用。池裡會放養吃小蟹、小魚的黑魚、桂魚,但也不能放太多,一畝(大陸畝)大約15-20尾剛好,放太多可能會把小魚吃光,造成另一種不平衡。

吳賢進表示,大閘蟹是冷血動物,只要環境好,不應該有病,例如採用低密度放養,讓生態環穩定,所以他要努力的是把環境做好,不會生病自然就不用藥物。

▲牧牛湖大閘蟹創辦人、董事長吳賢進(左圖)。準備出貨的大閘蟹,正要進行沖洗「淨身」。

大閘蟹主要生長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其中江蘇、安徽,有江南「水鄉澤國」之稱,各地滿佈大大小小池糖、小河流,鄉下農家後院就是水塘,多少都會養一些大閘蟹。

中國大閘蟹每年生產規模達數億隻,不只外銷,中國人吃的蟹更多,市面上大閘蟹大小不一,售價在40-60元人民幣(台幣200-300),價格並不比在台灣便宜,可見中國吃蟹人口之多,也因而出現一些專業品牌,像是牧牛湖,走的是難度較高的生態養殖方式,連幼苗都是自己育種。

▲包裝完成的牧牛湖大閘蟹。

「牧牛湖」第二代的吳孝允,跟著父親學習養大閘蟹己有7年經驗,他表示,整個大閘蟹的生長,從苗到小蟹要一年,從小蟹到成蟹需要再一年,之後再經過約2個月的「二次養殖」期間補充營養的食物,像是小魚,讓大閘蟹夠養份生長蟹黃蟹膏,之後才進入上市階段。

大閘蟹的產期自每年9月開始,一直到隔年農曆過年結束。吳賢進說,蟹黃、蟹膏都是牠們為生育下一代所做的準備,大閘蟹必須在淡水、海水交會處才能繁衍,且交配後24-48小時,即使牠們沒有賣到市場去,公蟹、母蟹會結束生命任務相繼死亡。

▲大閘蟹出貨前要先做綑綁,讓牠進入休息狀態(左圖)。(右圖)蟹黃、蟹膏與蟹肉處理廠,都是用純手工,從一隻一隻大閘蟹身上取下,再依部位與大小分為A級貨與一般當地市場貨,包裝後立刻快速冷凍。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