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17support記者李宇傑、周佳霖
繼之前介紹過的佔空間策展團隊、好伴共同創作空間,其實在台中中區,還有不少為這個社區努力付出的一群人。接下來要介紹的,是台中中區再生基地DRF(Downtown Recreative Foundation) Goodot Village。由東海大學建築研究中心主任蘇睿弼教授成立,不同於佔空間的藝術策展、好伴的工作室,中區再生基地透過官學合作的方式,來尋求社區再生的方法。
台中中區過去曾是台中最輝煌的商業區,近來因中心商業區的轉移,中區面臨人口流失,商業活動衰退等問題,有鑑於此,台中市都發局委請專業人士,希望能針對舊市區提出再生策略,而中區再生基地就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了。
▲中區再生基地內部 過去也曾是一座廢棄空間(圖/17support提供)
蘇教授在一開始的基礎調查中發現,曾經繁榮一時的中區有許多的閒置空間,進而決定以閒置空間活化作為主軸,希望閒置空間能被年輕人利用,創造出新的價值。
借鏡外國,思考居民與社區的關係
蘇睿弼過去曾在東京大學專攻都市設計,在日本居住的12年歲月,他特別關心社區環境與社區居民之間的關係,他提到,東京過去對居民調查「下輩子最想再繼續居住的社區」,出乎意料地,第一名並不是最繁華的新宿、澀谷,而是在各項都市發展評等中表現不突出的老舊社區古根千(註1)。「老舊的、未經規劃的舊社區反而是居民最樂居的所在,那些經過縝密規劃的都市地帶,人們卻不喜歡住,有時這對我們而言也是個專業者迷思。」身為學者的他這麼說著。
當談及自己心目中最理想的社區再造時,蘇睿弼提了美國Savanna(沙瓦那)舊城區的都市再生。Savanna過去曾是美國喬治亞州的重要的工業城市,隨著二戰過後軍火工業式微,Savanna漸漸走向衰退,特別是城內區。當時的市政官員迷信都市再造即是興建新式的摩天大廈,於是拆除了兩條街廓,蓋起立體停車場,但都市的衰敗並未有所起色。
▲美國Savanna舊城區。(圖/翻攝自網路)
直到60年代,不滿政府無效率開發的Savanna居民發起運動,拒絕政府繼續破壞舊城區,其中沙瓦納藝術與設計學院創辦人兼校長Richard Rowan是其中重要的推手之一;他將創校的基金投注在沙瓦納舊市區,並積極利用社區裡的閒置空間,讓學生們走入其中,進行藝術的創作與展覽。Savanna漸漸型塑自己重生的姿態,保留了歷史城區,又帶入許多藝術創新,最終成為美國南方重要的觀光據點。
都市的發展不該是盲目擴張,而應該由居民發覺對社區的歸屬感,進而由民間自發的引導社區發展。蘇睿弼也希望台中中區的轉變能以Savanna為借鏡,利用閒置的空間文化活動引入,找到居民認同且鍾情的文化特質,並且持續發展下去,會比單純的政府挹注資金活絡社區來的長久。
沒願景就不能談都市更新
▲基地入口處擺放著與中區相關的文宣品(圖/17support提供)
然而,老屋的保存並不是件容易事。首先,沒人居住的房子自然會被淘汰,再者,許多人不知道老屋的價值,或是為了商業利益而被迫拆除重建,所以到底什麼建築該留下?怎樣的建築又該拆除?常常是無解的問題。
蘇睿弼又提到了一個日本的例子。日本的長濱商店街,由民間集資成立了「黑壁」株式會社,負責修復歷史街屋並出租,另外將玻璃工業置入商店街。提到都市更新,他認為沒願景就不能談更新!
▲再生基地不定期舉辦關於社區發展的講座活動(圖/17support提供)
充滿理念的中區再生基地,希望將來能成為年輕人創新或創業的平台,或成為居民參與社區的觸媒,透過臉書的號召與宣傳,《大墩報》的策劃與發行,以及《本策》、《好伴》的策略聯盟等,中區再生基地已舉辦了不少講座與志工活動,他們將嘗試結合各種小力量,積沙成塔。
老舊,而不衰敗,蘊藏著歷史的美麗,時光的琉璃,中區再生基地希望能保存著中區獨有的特色,引入新的活力,成為改變中區的一股新動力。
▲為蘇睿弼教授(圖/17support提供)
註1:谷根千指的是日本谷中、根津、千馱木這個區域,因為在關東大地震與世界大戰的空襲都逃過了一劫,這個區域保留了許多過去的房子與街道。
◎中區再生基地成果展覽
名稱:中城舊厝味:協力式老屋再生設計營成果展覽
日期:103.10.24-103.11.23
地點:台中市繼光街55-1號(破屋一樓)
本文由17support 社會企業一起幫提供,原文於此。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