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岐島首現2株「活化石」筆筒樹 身世年齡是謎

▲陳炳華教授在琅岐島發現的筆筒樹。 (圖/東南網)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福建福州植物研究專家近日在琅岐島發現「筆筒樹」身影。專家稱,這是在琅岐島首次發現筆筒樹,既填補了閩江口島嶼上該樹種分佈的空白;又對研究中國大陸與台灣植物區系的關係有一定意義。

《東南網》報導,遠看像棵巨大「蕨菜」的蕨類植「筆筒樹」,早在3億6千年前就生長在了地球上。它被稱為「活化石」,為大陸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

今年夏天上海辰山植物園陳彬博士(福州人)回閩,對福建省海島野生植物資源進行調查時,首次在琅岐島發現大陸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筆筒樹」。這讓福建師大植物學副教授陳炳華與朋友李建民兩位「植物迷」產生了極大興趣,近日專程開車前往琅岐島尋找筆筒樹。

陳炳華介紹,筆筒樹在中國,主要產於台灣省。1982年在廈門大學自來水池附近的山溝發現一株,這是中國大陸的首次記錄。當時引發了很大轟動。

在2009至2010年間,先後在福建省福清市三山鎮和沙埔鎮,霞浦縣溪南鎮長興村,平潭等地,發現該物種。每一次這些「活化石」的被發現,均引起了相關學術界的關注。

在小山坡上,看到筆筒樹的第一眼,這兩個大男人聲稱,他們都被驚豔到了。「筆筒樹,系桫欏科白桫欏屬,為侏羅紀時期孑遺大型樹蕨類植物,其樹形美麗,高大挺拔,綠色樹冠,映襯在藍天之下,猶如展開的巨大鳥翼。」陳炳華仿佛又在自己的腦海裡,幻想起了侏羅紀時代的筆筒樹叢林。

美妙的想像閃過腦海之後,陳炳華開始了專業記錄。他介紹,在琅岐島發現的筆筒樹共有2株,長勢良好。它們株高分別約為2.2m與1.8m,胸徑18.2cm與15.6cm。在它們的伴生植物中,喬木層有台灣相思樹、樸樹、鵝掌柴和鹽膚木等;灌木層有白簕和天仙果等;草本層有水蔗草、五節芒、石蒜、竹葉草、野茼蒿、地桃花、蓖麻、白花鬼針草等;層間還有野葛、葎草、絡石和薜荔等植物。

「保護它們,就要保護好它們的原生態環境。」陳炳華認真記錄下了這兩棵「活化石」的生存環境。他說,希望這個新發現,可以引起當地相關職能部門的重視。「但同時也希望不要有太多不懂得保護它們的人,去打擾它們。」這是陳炳華分享這個消息的初衷。

陳炳華稱,他們在琅岐島記錄到的野生筆筒樹,填補了閩江口島嶼中該樹種分佈的空白。筆筒樹在福建沿海縣市的被發現,對研究中國大陸與台灣植物區系的關係也有一定意義。

在四億年前,種子植物尚未出現,蕨類曾經是陸生植物的主角。蕨類植物體內比苔蘚類植物多了維管束,來協助運輸水分並支撐植物體,因此蕨類能夠長得較為高大,當時森林的林冠層以及底層,都由蕨類植物佔據。

到了2億年前,種子植物出現,蕨類的競爭力不如種子植物,逐漸退居森林底部。高大的樹狀蕨類,只剩桫欏這一科,我們也只能從僅存的這些樹蕨,想像四億年前的風貌。

現代的筆筒樹跟侏羅紀時代的筆筒樹,構造上相差不太多,因此專家稱它為孑遺植物,意思是從古老年代遺留下來的植物。筆筒樹葉子背面長滿一排排的點點,像是生病了,但那不是「病」,那些「點點」都是蕨類植物的孩子「孢子」。沒有花、果實、種子的筆筒樹,就是靠這種孢子來繁殖後代的。

這次在琅岐島新發現的兩棵筆筒樹,它們又從何而來,今年有多大了呢?陳炳華表示無解。他說,筆筒樹作為野生樹蕨,它從孢子長出小苗,到被人發現,這個過程要花多長時間,目前都還不知道。「因為它不可以人工種植,成長過程無法被觀察和記錄,所以無法根據它們的外形來判斷它們的樹齡。」陳炳華說。

至於,這兩棵筆筒樹為何會出現在琅岐島,陳炳華也只能給出他的兩種推測:一是,很早前這個地方就有筆筒樹,還有孢子存活了下來,遇到適於生長的環境,又重新發芽,長出了大樹;或者,風從別處帶來了孢子,於是就在這裡長出了筆筒樹。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關鍵字: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