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周刊/公股過半握彰銀 贏了面子輸了裡子

2014年12月26日 10:30

文.林恩 攝影.鄭暐琪

這次彰銀改選董事,公股拿下過半席次,表面上取得彰銀的主導權,卻輸了政府在國際市場的誠信;對台新金與彰銀兩家銀行來說,「維持現狀」將無法發揮綜效,有礙長期發展!

十二月八日彰化銀行(2801)舉行臨時股東會進行董事改選,公股大獲全勝,在六席一般董事、三席獨立董事中,取得四席一般董事、兩席獨立董事;反觀彰銀最大股東─台新金(2887)只取得兩席一般董事、一席獨董,痛失主導權。

股東會隔天,台新金股價立刻跳空跌停,連續幾個交易日賣壓重重,股價一路走跌,最低來到12.15元,創六個月以來新低紀錄。近期則因外資法人開始回補,股價逐步回升,短期內有機會再站上彰銀董事改選前的十四元以上。

根據美林證券報告表示,彰銀董事改選,隨著台新金提起民事訴訟且向財政部提出求償百億元之後,利空將逐漸消化。回歸到基本面,台新金自結前十一月累計稅後盈餘達149.9億元,EPS1.63元,續創新高,因此外資逐步歸隊。



台新金併不了彰銀 投資圈譁然


儘管台新金與彰銀的事件已隨著進入司法程序而暫告一段落,但是,台灣的金融環境與交易制度,卻因為此一個案在國際市場間發酵。曾任台新金控董事的前新橋合夥人、現任太盟投資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單偉建,就在十一月於亞洲華爾街日報發表「臺灣經濟:莫要當傻瓜」文章,重批台灣的政府不支持企業,且政策多變、言而無信,使台灣市場成了一個高政治風險的市場,難怪外資裹足不前。

回歸事情始末,2005年七月二十二日,台新金以365億元取得彰22.55%的股權,成為彰銀最大股東。海內外法人都以為台新金取得合併彰銀的主導權,但九年多以來,歷經政黨改朝換代,台新金卻只握有彰銀的經營權,始終無法順利合併,更在這次的彰銀董事改選席次上鍛羽而歸。

「這整件事很明顯就是公股說話不算話,白紙黑字寫得那麼清楚,(公股)卻不認帳,還要硬拗;國外的投資人很訝異『政府』在台灣的交易制度裡權力竟然有這麼大,以後誰還敢跟公股合作?」一位不願具名的投資圈人士說。

財政部始終以「全民利益」、「守護全民資產理念」來捍衛彰銀的主導權,然而,為什麼彰銀「由財政部主導」就等於「全民利益」?如果由財政部主導是最好的結果,為何彰銀在公股主導的時代瀕臨破產?在台新金入主之後,財務體質卻能逐年改善?

彰銀在董事長、總經理都由台新金所指派的2004年到2007年期間,不良債權比(NPL)從7.7%大幅降到1.79%;資產回報率(ROA)從0.12%提升到0.64%,股東權益報酬率(ROE)也從2.21%成長到10.35%。

若維持現狀,也就是台新金是彰銀最大股東,卻連過半董事席次都沒有的情況下,台新金與彰銀將無法發揮經營綜效,在業務與資源上都無法互補。就台新金而言,其大筆資金凍結在彰銀,而在彰銀案未明朗化之前,都無法進行長期資本規劃,嚴重影響各子公司業務成長,並喪失海內外投資、併購等成長機會。

維持「現狀」 無法發揮經營綜效

對彰銀而言,在由公股掌握過半董事席次的情況下,由於缺乏足夠的資本支援,資產及業務成長將受到限制,對於長期經營有負面的影響,更擴大與同為官股銀行的一銀及華銀的差距。

對政府來說,雖然取得彰銀過半董事席次,成為「檯面上最大贏家」;然而,彰銀為國際公開競標案,政府卻遲遲沒有落實對得標人(台新金)移轉彰銀經營權的承諾,還以第二大股東的身分實質掌握彰銀的經營管理權,有礙國際觀瞻,也將使政府日後對外招標的誠信蒙上陰影,所以其實是「贏了面子、輸了裡子」。這些財政部都視而不見,卻高喊「保障全民利益」,實在諷刺!

「為了捍衛台新金二十多萬名股東的權益,我們不得不讓這整件事情走上司法途徑。」台新金財務長林維俊強調,他也希望因為台新金與彰銀這件事,能夠讓政府徹底落實「金融環境自由化、交易制度透明化」的精神,好讓國內的金融市場能夠與國際接軌。(文未完)


【詳細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理財周刊》第748+749合刊號,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提升理財力--理財課程資訊www.moneyedu.org.tw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