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浪人的藍底白字的LOGO是由張希慈親自設計。(圖/城市浪人提供)
記者嚴云岑/採訪報導
今年3月太陽花學運期間,在PTT八卦充盈著太陽花女王劉喬安的各種資訊時,一篇PO文夾雜在其中,顯得既單薄又獨特,文章的標題是這樣的:[問卦]有沒有城市浪人的八卦?
雖然這篇PO文至今已不復在,卻因為當時的驚鴻一瞥,讓我決定於2014年結束前,實地拜訪這個在年輕學子間激起風潮的團體,並且探究到底是何種原因,能讓這位90後的台大畢業生放棄投入就業市場,在「無薪」的前提下,花了2年時間帶領團隊,持續推動「公益挑戰賽」活動,並將這股「城市浪人」的風潮吹出校園,擴展到海外。
「我們的主旨是這樣的:30項挑戰任務、3倍勇氣與承諾、1個月挑戰時限、一輩子人生改變。」有著一對大眼睛,穿著黑底著白點外套的長髮女孩口齒清晰地說出了城市浪人的宗旨。
她叫張希慈,現年23歲的她是城市浪人的創辦人,今年8月剛從台灣大學社會學系畢業。臉上脂粉未施的她看起來些許疲憊,但兩眼仍透露出閃爍的光芒,不久前,她才在一場摩托車事故中摔斷鎖骨,儘管傷勢尚未痊癒,她已回到校園,與團隊夥伴討論起下一個行程。
▼城市浪人創辦人張希慈(左)與核心團隊成員黃韋嘉一同討論接下來的行程。(圖/記者嚴云岑攝)
一般人初次聽聞「城市浪人」這個名字,腦中可能會把它與樂團或某種校園團體畫上等號。其實這麼說也不完全錯誤,但城市浪人除了「團體」外,還多了一項很重要的關鍵──挑戰賽。
城市浪人的挑戰賽的SOP比較類似一般的闖關遊戲,參賽者會先拿到一份總數30項的任務清單,以每隊3人為單位,利用2個禮拜(共計336小時)的時間進行挑戰,並以照片或文字呈現任務完成的情況,在任務期限截止後,再由主辦單位審核,並依完成度頒發證書與獎品。
「大部分的團隊都能完成10到15項任務,但每一屆都有3至5隊能完成全部的挑戰。」張希慈表示,之所以會制訂「賽事」,是希望以「創新」的方式,帶動大眾關心「無聊」的社會議題,並在在脫離舒適圈的前提下,激發出青少年的責任感,在體會社會的探索與變革後,重新定位自己在社會的地位與價值,最後經由自我內化,達到助人與成長等目的。
30項挑戰任務會因年或因地而有所不同,但創辦團隊會選3%參賽者反應最好的項目訂為「經典項目」,無論時地如何更改,這些帶有核心價值的經典項目都不應被抹去。
「街頭Free hug、採訪自己的祖父母與找5個好友去捐血等,都是挑戰賽中的熱門項目。」張希慈表示,「因為這些項目與移動太遠的古道探索相比,成本較低,參賽者也比較有時間與意願去完成。」
▼在多項挑戰賽中,Free Hug一直是頗受參賽者歡迎的項目。(圖/城市浪人提供)
目前城市浪人的參賽者主要分布在18至25歲的大學生,其中以19、20歲學子占了多數。「城市浪人對他們而言,不只是一個可以挑戰自我,還可以透過這個活動,認識更多的人。」核心團隊成員黃韋嘉表示,許多參賽者在結束後仍有持續連繫,而且還會自己創建社團分享近況,「雖然比賽結束了,但城市浪人的理念卻早已在各地深根發芽。」
「我們的工作並非創業,但又不太像公益團體。」城是浪人目前並無收入,但預計在2015年登記為社團法人,有整整2年的時間,成員都是「無薪」在為這項賽事付出。「我們無薪卻有心!」黃韋嘉開玩笑道。他說目前辦活動的資金來源主要來自參賽者的報名費,扣除獎品及文宣外,團隊會撥出10%用於後續經營及後台運作,讓整套賽事系統更為完善,也為未來走出台灣鋪路。
目前城市浪人除了在台灣各地舉辦外,還將觸角延伸到香港,此外,團隊也接獲了來自大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馬來西亞大學的洽談,希望能將城市浪人的賽事系統引進當地,雖然目前尚未成行,但目前張希慈已對此訂出了詳盡的計畫,「大概在明年,就能在北京清華大學舉辦第一屆比賽了。」
▼2014秋季台灣大學城市浪人開幕式參賽者活動剪影。(圖/城市浪人提供)
光是11月至12月間,全台就有台大、政大、中正、屏東、台南、諸羅山等6場城市浪人的活動正在進行。如果當你們走在路上,遇到年輕人舉著「Free Hug」的牌子,或者在河濱公園騎車時,遇到年輕人前來邀你們一同跳舞時請不要驚慌。因為他們都是一群願意走出舒適圈、勇於挑戰的年輕學子,請給他們一個機會執行任務,好讓他們從每一次的挑戰中成長。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