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盟博覽會會址南寧國際會展中心及其周邊建築。(圖/新華社提供)
本報訊
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談判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談判很可能於今年內完成,這將為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及其強勁、可持續、平衡增長注入強勁動力。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5日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力爭完成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談判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談判,建設亞太自貿區。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查道炯表示,中國所主張推進的區域經貿協定不能解讀為意圖削弱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TPP)的影響。RCEP等會帶來更多國家廣泛互利共贏的有益補充。
於2010年1月正式全面啟動的中國-東盟自貿區,是中國對外建立的第一個自貿區,去年雙方實現貿易額4804億美元,占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11.16%。
中國-東盟自貿區首輪與第二輪升級談判分別在去年9月和今年2月舉行,致力於進一步互相開放市場,提升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及投資的自由化、便利化水準。
建設好中國-東盟自貿區有利於提升雙方經貿合作水準,還可為RCEP奠定基礎。中國承諾以更加開放的態度,與東盟探討以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模式開展投資協定談判;並在接下來的3年內提供3000萬元人民幣,支援自貿區框架下的經濟技術合作。
RCEP包括東盟10國和中、日、韓、印、澳、新(西蘭),共16個國家、近20萬億美元經濟總量。16國簽訂協定後,其整體出口規模將逾5萬億美元,約占全球的28%。
政府工作報告還提出,加快實施自貿區戰略,儘早簽署中韓、中澳自貿協定,加快中日韓自貿區談判,推動與海合會、以色列等自貿區談判。
查道炯說,眾多自貿區合力形成的戰略佈局主要體現在,國際產業鏈佈局調整和本國產業轉型升級需求,即一方面促進原材料、初級產品、一般消費品、高端產品等產業鏈條的整合,另一方面促進中國與相關國家和地區產業結構調整。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構建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合作建設。統籌多雙邊和區域開放合作。
打開世界地圖,自東邊亞太經濟圈開始,貫穿亞歐大陸,西進歐洲經濟圈,所形成的一個環帶即是中國所倡議「一帶一路」的輻射範圍。
2013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先後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傳遞出中國加強同區域國家和地區合作的強烈願望。
在這「一帶一路」合作發展平臺之中,散落著中韓、中澳、中日韓、中國-東盟、中國-海合會(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中國-以色列、亞太自貿區以及RCEP等自貿區或自貿協定。
雲南省社科院東南亞研究所副所長雷著甯表示,「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實施需要通過自貿區戰略等的加快實施鞏固現實基礎。相關國家與地區希望中國進一步對其開放市場,以助其平衡貿易逆差。
中國所在的亞太地區存在建設自貿區的不同路徑。中國向來強調,在充分考慮本地區經濟發展差異性和多樣性的基礎上,秉承開放、包容、透明的原則,循序漸進推進亞太地區經濟一體化進程。
習近平去年11月10日在北京出席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同工商諮詢理事會代表對話會時強調,中國是區域合作的受益者,更是區域合作的積極宣導者和推進者。
為支援「一帶一路」戰略,推進區域開放合作,讓更多國家從中國發展中分享實惠和成果,中國出資400億美元成立了「絲路基金」,而倡議設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也已有27國家表示要成為創始成員國。
政府工作報告表示,中國是負責任、敢擔當的國家,我們願做互利共贏發展理念的踐行者、全球經濟體系的建設者、經濟全球化的推動者。
查道炯認為,中國提出做「踐行者」「建設者」「推動者」,基礎是中國不以政治制度、意識形態等作為標準選擇合作夥伴,也不會強加貿易之外的條件。(新聞來源:新華社港台部提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