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達99%成人每週攝取的食物類別與份數未達衛福部建議之六大類飲食指南標準,成為隱性飢餓的高危險族群。(圖/本報資料照)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許多人以為自己吃得飽、吃得好,營養就是夠,但營養師指出,現代人飲食攝取失衡,油脂、醣類等空熱量食物攝取過多,微量營養素如維生素、礦物質卻攝取不足,將陷入「隱性飢餓」危機,健康容易失衡,不時產生小狀況,如容易精神不好,身體保護力也下降…等。
世界衛生組織(WHO)和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將日常飲食中維生素與礦物質攝取不足的狀況,定義為「隱性飢餓」;而根據一項在今年2月所進行的「飲食認知/行為調查」更發現,7成台灣成人認為自己的營養攝取是均衡的,但其實有高達99%成人的每週飲食攝取種類,未達到衛福部建議之六大類飲食指南標準,恐將成為隱性飢餓高危險族群。
▲當飲食中攝取的微量營養素不夠,就可能會開始出現感冒不易好、身體疲倦等日常症狀。(圖/本報資料照)
調查顯示,依照衛福部每日飲食指南建議,臺灣成人飲食攝取達到標準的比例排名依序為:豆蛋魚肉類(59%)、全榖根莖(38%)、油脂(32%)、蔬菜(21%)、乳品(14%)、水果(12%);而排名墊底的蔬菜類與水果類中,有近5成蔬菜類攝取量連標準的一半都達不到,每週攝取到7種蔬菜的成人也不到2成。水果類更高達6成的受訪者達不到一半的攝取量,僅有不到3成的人是每天吃水果。
此外,高達7成的成人自認營養攝取及知識充足,卻仍出現隱性飢餓的隱憂,錯誤的營養認知是造成隱性飢餓的主因。營養師指出,超過65%的成人認為每天盡量吃到一份蔬果就可達飲食均衡、還有39%的成人認為外食盡量搭配燙青菜或沙拉就可達標,但蔬果一份的份量遠不及每日所需,這也解釋了營養觀念不完整將導致蔬果攝取份量不足、不夠多元。
營養師指出,蔬果富含類胡蘿蔔素、維生素C、葉酸、鉀等營養素,衛福部每日飲食指南建議每天應吃蔬菜3~5碟、水果2~4份,若連最低標都達不到,長期恐缺乏多種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維生素及礦物質,對健康造成長遠而不可逆轉的損害。
要解決隱性飢餓,最根本應從日常飲食的多元、足量做起。包括均衡攝取蔬菜、水果、全穀根莖、豆魚肉蛋、乳品、油脂與堅果等六大類食物,以補足各類營養素。但有不少營養素例如維生素A、維生素B1, B2, B6、葉酸、維生素C、維生素E、鉀、鈣、鐵、鋅、鎂等,人體無法自行合成製造;民眾若因外食或飲食習慣,難均衡完整攝取各類食物,建議應每日攝取含23種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維生素及礦物質的善存綜合維他命,補充飲食中所不足的營養素,才能真正補充人體所需完整營養,達到「顧健康」的效果。
▼若因外食或一般飲食習慣難以均衡完整攝取,必要時可每日攝取含20多種人體無法自行製造之綜合維他命,補充身體所需的完整營養素。(圖/本報資料照)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