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文忠
一部由柴靜拍攝的大陸霾害真相的視頻《穹頂之下》,在網路上、新聞裡廣為傳著,許多人又開始聲聲討論,反省著。清晰的思路,簡單的場景,交錯剪輯的PPT、動畫與採訪畫面,震撼著每個目瞪口呆的觀眾。沒看過的有時間可以看看,一個多小時,如果能喚人一點清醒,值得。
▲柴靜的《穹頂之下》引起廣大的迴響。 (圖/翻攝自影片)
但能喚醒多少,我懷疑。因為台灣不知被喚過了多少次?
很震撼,但不震驚,這早就不是一個新議題,多年來,當雲不是雲,霧不是霧,卻成天雲霧飄渺,生活在文明社會裡的人們,打從心裡都知道怎回事,只是從來不願上心,裝瞎。數字搞不清,不知道啥叫PM2.5,都不重要,但一定清楚這鐵定是人們自己幹的好事。
這麼大一個國度,天天都是「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霧裡看花」成為「霾裡求生」,這是多可怕的世界,而霾霧背後,只有一個背後靈,那叫GDP。
台灣起飛早,環保意識早發,如今中國大陸大鵬旋風起,和台灣二三十年前經濟躍升時候一個樣兒。柴靜,是知識份子,是M型社會富裕區的那一頭,她「中央台」背景的特殊身分,率先發聲,代表著中國大陸,在高度經濟發展下帶來惡果後的覺醒,更由於大陸對媒體的箝制,這樣的視頻能如漣漪般的擴散出去,或者正暗示著中共中央真的正視這個問題。
台灣也深受霾害之苦,3月17日整個台北霧茫茫,氣象局推測可能是二氧化硫,這一天風和日麗,沒東北季風下來,看不清楚台北四周的山,環保署監資處長蔡鴻德說這些汙染源不是來自大陸,而是台灣本地的工廠、車輛排放。
▲3月17日,北台灣空氣品質極差。 (圖/環保署空氣品質觀測網)
PM2.5到底是什麼?說白話吧,就是顆粒小到可以穿過肺泡進入血液的空氣懸浮物,致癌物如入無人之境。台大公衛教授吳章甫曾研究發現,國內PM2.5標準是每立方公尺15微克,但大台北地區的平均濃度卻高達20,高雄則是30,看來台灣其實也該拍一部《穹頂之下》的。
照柴靜研究結果,最強致癌物「苯並[a]芘」,大陸超標14倍,雖說咱的數字不若大陸般的恐怖,但這無可說嘴的,台灣是海島,季風南吹北颳,颱風年年報到,天上的汙染容易被帶走,消散快,那是咱好命。真要算帳,就得看看地上的。
▲柴靜標示出大陸霾害的致癌物的濃度,令人瞠目結舌。 (圖/翻攝自影片)
從80年代經濟起飛至今,我們總以「小龍」自豪經濟的繁榮,照理說,人民素質的提升應該是一個正常上揚的曲線,可悲的是,台灣這幾十年不斷的進化,卻進化出一部滿目瘡痍的感傷記錄片《看見台灣》。
石門水庫嚴重水荒,水位目前為218米,滿水位245米,降了27米,9層樓高的落差,有效蓄水量只剩22%。石門水庫的蓄水量原有3億立方公尺,如今有效庫容量只剩2億立方公尺,三分之一淤了。
▲乾枯的石門水庫,淤積十分嚴重。
水庫最好的集水,靠得是綿綿細雨,讓土地潤濕,水吸飽,再慢慢流出,大雨來嘩嘩而過,挾帶大量土石,水庫水滿了,好大一部分是沙土跟著滾下來。台灣每年平均總雨量為2515毫米,去年只剩1600毫米,那個莫拉克,一次就給了台灣2000毫米。近年雨量會震盪如此,誰造成的?怎麼造成的?人類無止盡的開發與消耗資源造成暖化,暖化逼迫氣候異變,人再自食旱澇交纏的惡果。小林滅村,正是開發過度與氣候異變的併發症。
談霾害,談空汙,談氣候異變,談暖化是同一個議題在繞圈圈,人類無止盡的對大氣吐穢物,反噬正從世界每個角落回咬。台灣與天爭地,對山地無盡開發後,近年來,大地以「黑山惡水」的復仇計畫展開報復,但為了活得更好,為了換得更多商業經濟利益,人們的出發點還可以理解,不涉良知,但毒水惡油遍地,為了利益,毒害鄉民未曾間斷,我們真的超過中國大陸多少?外表看似美麗的寶島,人心之髒之毒,比起對岸,人民逐利的嘴臉半斤八兩,口音不同而已。講難聽點,我們不過廁所有裝門,拉出來的屎一樣臭。
▲嘉義縣東石鄉港墘村一條排水溝遭排放廢水,台灣這些自私的惡商何時才能根除。(圖/取自嘉義縣議員姜梅紅臉書)
別再睜眼瞎話,認為台灣丁點大,帳得找美國和老共這些排量第一第二的算,小小台灣,2300萬人,高掛「節能減碳」多少年,卻仍穩坐全世界個人排碳量「大國」前20名之內,更是全球平均值的三倍,「溫室氣體減量法」連草案都躺在立院超過八年,政黨團各有盤算,一切以鬥倒對方為最優先,連真心為台灣都做不到,何況為世界?
台灣的「核」戰打很久了,反核者最重要的論述:輻射一旦汙染,人民受災,禍遺子孫十萬年;擁核者,基本上完全以經濟與暖化的解套來對辯。平心而論,高喊反核,卻永遠提不出台灣可以無核又能減碳的解套良方,除了燒碳與核能,台灣的能源簡直無路可走,就算大量發展生質能源,並不會對減少排碳有所助益。打從2006年高爾《不願面對的真相》(Inconvenient Truth)開始,九年過去了,節能減碳有讓多少人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暖化持續惡化下去,人類可能連100年都沒了,還計較什麼十萬年?
氣候科學家研究證實,目前赤道雨林區的「雨帶」(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 ITCZ),已逐漸北移3~10度,這造成的現象,非旱即澇,原來的雨林雨水越來越少,人類高密度活動的開發區,將面臨重大水文變遷,不巧,台灣正位在這個尷尬的區域。
▲赤道雨林區的「雨帶」已逐年北移,將帶來不可測的旱澇。 (圖/維基百科)
汙染與暖化,GDP雖是相對因素,卻仍能成為非必要因素,只要每個數字裡面,每個人都願意在自己的生活裡,提高更多的綠色成本在裡頭,只是知易行難,政治掛帥的台灣,人盲則理茫。
拿一個滴管滴下一滴顏料在水上,顏色就會慢慢的擴散,柴靜已經在那汙染的大地上滴下了顏料,效應正在擴散,後果如何值得觀察。台灣呢?齊柏林滴下了《看見台灣》,到目前為止,我只看見顏色又完全褪去。
● 作者葉文忠的其他文章在他的個人部落格上http://jamesyeh1963.pixnet.net/blog,目前為《ETtoday新聞雲》固定合作名家,更多葉文忠的精彩好文請見《ETtoday新聞雲‧名家專區》,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