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陝西西安近日發現唐朝造船大使墓誌,1000多字的內容涉及不少歷史故事。特別的是,墓誌寫於武則天時期,出現很多「則天新字」,包括照、月、日、天、地、授等,在今天看來屬於異體字。
根據《華商報》引述西安碑林博物館專家馬志祥指出,上述墓誌為涇陽縣王永安先生所捐,長、寬均為58公分,誌文38行,滿行39字,楷書,誌四邊飾蔓草紋。(下圖/取自華商報)
馬志祥說,墓誌誌主叫唐遜,為唐朝簡州長史。經過研究,他發現《新唐書‧表》有幾處錯誤記載,例如墓誌可知唐遜的最後官職為「虞部員外郎朝散大夫簡州長史」,而《新唐書‧表》則說是「簡州刺史」。「刺史」為州的長官,一般為三品,「長史」為其佐官,品級一般為五品。
唐遜一生中官職較多,其中最受關注的莫過於「造船大使」。「造船大使」一職的源於唐太宗征伐高句麗,馬志祥指出,西元645年唐太宗親征,未達預期效果,隨後又下令從海上進攻,大約647年前後,唐遜被任命為「楊州(今日揚州)道造船大使」。
馬志祥分析,「大使」屬臨時性的專職官員,體現了唐代「設官以經之,置使以緯之」的特點。
另外,由於唐遜墓誌寫於武則天時期,因此出現了很多「則天新字」,包括照、月、日、天、地等,在今天看來屬於異體字。
據介紹,西元690年,武則天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周」。在文字上,武則天創立了「則天新字」,這些字大多是象形和會意字。不過,「則天新字」究竟有多少個,由於收錄所有「則天文字」的《字海》已經失傳,歷來眾說紛紜,有12個、18個、19個等說法,目前學者爭論不一。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