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師大生命科學系研究生游崇瑋(右)、副教授林思民(左)團隊發現新種「泰雅鈍頭蛇」。(圖/記者楊佳穎攝)
記者楊佳穎/台北報導
台灣鈍頭蛇有三種!由師大生科系研究生游崇瑋、副教授林思民組成的研究團隊10日發表世界新種「泰雅鈍頭蛇」,並在近日刊登於英國發行的國際期刊《動物文稿》(Zoological Scripta)。林思民表示,台灣鈍頭蛇可以說是「可愛蛇」,眼睛大且無毒,而這個案例不但成為史上第一次由台灣人發表的本土特有蛇種,距離上一次在台灣發現新種的蛇類已相隔84年之久。
林思民表示,這個新種蛇類發現過程仰賴非常多人的協助,先是發現不同海拔的鈍頭蛇在體色、鱗片、眼睛顏色、對食物的偏好上都有差別,促使游崇瑋利用遺傳、形態進行分析,發現除了現今大家認知的「台灣鈍頭蛇」外,早年圖鑑中曾列入的「駒井氏鈍頭蛇」其實是個有效的物種,再加上新種「泰雅鈍頭蛇」,台灣總共同時存在著三種鈍頭蛇。
林思民也說,這三種鈍頭蛇無論在遺傳上、形態上、鱗片上和牙齒的對稱性都有著很大的差別,「泰雅鈍頭蛇」主要出現在中北部,「駒井氏鈍頭蛇」主要出現在中南部,而「台灣鈍頭蛇」則全島都有分布,在台灣中部一些地區甚至有機會看見三種鈍頭蛇同時出現;不過,三種蛇即使碰到面,也是井水不犯河水,在遺傳上完全不會混雜,DNA驗起來很純。
另外,林思民提到,所有的鈍頭蛇都以蝸牛和蛞蝓為主食,但是每一種鈍頭蛇會有個別偏好;在頭部的形狀上,「泰雅鈍頭蛇」的頭部和下巴最長,而「台灣鈍頭蛇」的頭最短;在眼睛的顏色方面,「泰雅鈍頭蛇」和「駒井氏鈍頭蛇」的眼睛偏黃,而台灣鈍頭蛇則有雙紅色的眼睛;鱗片的構造中,「台灣鈍頭蛇」是完全平滑的鱗片,「駒井氏鈍頭蛇」鱗片較粗糙,而「泰雅鈍頭蛇」的鱗片則介於兩者之間。他也說,最有趣的是,為了攝食殼形為右旋的蝸牛,幾乎所有的鈍頭蛇都演化出左右不對稱的牙齒構造,而泰雅鈍頭蛇的牙齒是現今所知的鈍頭蛇之中,左右差距最大的一種。
▼泰雅鈍頭蛇。(圖/記者楊佳穎攝)
至於泰雅鈍頭蛇需不需要保育?林思民表示,牠們的數量並不少,但在台灣北部1/3山區才有這種蛇,分布區域小,容易受到開墾、人為開發、氣候暖化等因素,影響族群的分布;另外,這種蛇類不會咬人,也沒有毒,重約20至60克,最長60至70公分,十分迷你,對人完全無害,雖然不需要列為保育類或是稀有生物,但民眾遇見牠們時還是不要隨意攻擊、揮打。
游崇瑋則表示,第一次發現「泰雅鈍頭蛇」時約在2006、2007年,自己平時經常野外拍攝,在一次整理照片的過程中,無意間發現拍到「沒有鱗脊」的鈍頭蛇,才驚覺有不同種,「當時非常興奮」,經過研究與反覆確認後,於2010年公布。他提到,鈍頭蛇的眼睛有分為黃、紅色,一開始發現時大家不以為意,還以為是生病的象徵,最後經過驗證後才確認特徵;另外,「泰雅鈍頭蛇」的分布範圍與泰雅族的分布非常像,因此就以泰雅族命名。
游崇瑋也提到,大多數人怕蛇,多屬從小到大的教育、耳濡目染導致,但其實蛇細看之下花紋、美感都不一樣,還有神祕的習性十分吸引人,只要真正觀察下來,「許多人都會又愛又怕,從怕到愛」。
▼台灣新種蛇類「泰雅鈍頭蛇」黃眼無毒。(圖/游崇瑋攝,台師大提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