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德胤說,緬甸的土地造就他一股為生存而強悍的個性。(圖/四方報)
文/李岳軒
1982年出生於緬甸臘戍,16歲隻身來台灣求學,先後畢業於台中高工、台灣科技大學工商業設計系、研究所,在學期間多次拍攝短片作品籌措學費。2011年開始接連推出三部以緬甸為題材的電影長片作品《歸來的人》、《窮人。榴槤。麻藥。偷渡客》、《冰毒》,其中《冰毒》獲得台北電影獎最佳導演獎,並代表台灣參賽2015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趙德胤,一個最近一兩年在台灣迅速竄起的新銳電影導演,大家知道他來自緬甸,拍攝的電影多以緬甸為題材,在國內外拿過無數獎項;然而大家看不到的是,他在風光背後有一段在工地、餐廳打工的艱苦歲月,甚至一開始拍電影的動機也很單純:為了賺獎金過活。
「我以前根本不看電影,緬甸哪有電影可看?我很實際,在台灣唸書考第一名就有獎學金可拿,一開始拍片也是為了賺生活費。」身為一位16歲隻身來台求學的緬甸僑生,他回憶學生時代不是上課就是打工,一路半工半讀在異鄉辛苦唸到研究所畢業。
拍電影成名前,趙德胤很早就關注台灣的移民工族群,他來自東南亞國家,也做過許多底層勞動工作,更遇過低薪、超時等外勞常遇到的情況,因此對台灣的外勞處境感同身受。他曾在2008年去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當志工,義務教導一組印尼勞工操作攝影機,鼓勵他們拍自己的故事。
而他自己從一名留學生,轉變為歸化台灣國籍的新住民,趙德胤認為其中的心境轉折就像他電影中的角色一樣,是種「追求更美好生活」的渴望。他曾申請到紐約大學的入學許可,卻因自身的緬甸護照申請不到美國簽證,最後未能成行,幾經考慮後他決定放棄緬甸國籍,改入台灣籍。
▲趙德胤(右)回憶學生時代不是上課就是打工,一路半工半讀在異鄉辛苦唸到研究所畢業。(圖/前景娛樂提供)
「我們都是被體制操弄的小人物,有的緬甸學生申請來台灣唸書,結果在泰國等不到簽證,黯然返鄉;也有緬甸學生來台後,經濟跟課業壓力太大,最後自殺。」趙德胤淡淡講著這些,不難想像他挺過一連串嚴酷的考驗才能在台灣出人頭地,緬甸的土地造就他一股為生存而強悍的個性,台灣的土地則形塑他溫文儒雅的用字遣詞,兩邊都是他無法切割的土地。
會走上電影這條路,趙德胤特別提到兩位貴人:一位是某個在故鄉拜託他從台灣買攝影機寄回去的同學,他當時已經買了,卻遇到緬甸管制攝影器材進口無法寄回去,只能將攝影機留在身邊用,拍著拍著就拍出興趣,從此走上拍片賺獎金的道路;另一位是台科大工商業設計系的孫春望教授,當時鼓勵趙德胤勇於拍影片當畢業創作,也是讓他得以持續創作的重要推手。
作為電影導演,趙德胤的拍片堅持是「為好故事拍電影」,這個信念勝過為某個特定族群或議題拍片,例如他關心台灣的移民工處境,但不會特別為移民工拍電影,然而如果某天他聽到移民工之間有個故事讓他感興趣,就會去拍成電影,而隨著電影上映,片中的移民工角色也會吸引社會大眾去關心。
談到電影創作靈感,他認為比起看電影,閱讀小說才是他的創作泉源:「電影是門要跟觀眾溝通的科學,只能在有限的風格裡呈現;小說不一樣,文字可以千變萬化。」中國經典文學作品《紅樓夢》他就看了好幾次,其它像杜斯妥也夫斯基、威廉福克納、高行健、卡夫卡等作家的作品,都是他在閒暇時拿在手上的讀物。
隨著在台灣拍出名號,趙德胤在緬甸故鄉也有一定的人氣,每逢他返鄉總會接到一堆演講邀約,不少懷著電影夢的緬甸年輕人以他為榜樣;而他的同伴王興洪則在仰光開了工作室,將拍片經驗及技術教給這些有志拍電影的年輕人。
「一個人的能力有限,很難說在我成功後,緬甸的電影就會起飛,這需要政治、經濟、環境多方面配合。」趙德胤謙稱自己只是播種者,並作為一個榜樣,讓緬甸的後輩相信只要刻苦耐勞、堅持信念,一樣能在異鄉闖出一番成就。
【掌握更多移民/工友善資訊,歡迎加入四方報】
▼趙德胤作品《冰毒》海報,代表台灣參賽2015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圖/前景娛樂提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