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奶油是化學產物 廠商真的用不起天然奶油嗎?

記者廖明慧/綜合報導

家庭主夫主婦們每天都為了讓家人、小孩吃的健康安心而努力把關,可是看不見的隱形食材卻常常成為健康危機!其中一種很少人注意也很難分辨的就是—人造奶油。這些化學加工的植物油脂大多以「植物奶油」或「精緻奶油」的名稱,巧妙地偽裝成奶油,你真的有注意到它們的不一樣嗎?

打破「好東西比較貴」的成本迷思,廠商有責任使用自然食材

這些經過氫化處理的植物奶油又稱人造奶油,常以不同的面貌出現在食物中,例如酥油常添加在西點或是手工餅乾中增加香氣,瑪琪琳和起酥瑪琪琳則是用在蛋糕、鬆餅、甜甜圈或是丹麥麵包,是為了降低成本。但無論是香氣、口感或賣相,天然奶油通通都有且更勝一籌,例如天然奶油做的手工餅乾吃起來較清爽,上顎較不會有黏膩的感覺,蛋糕的孔洞也較細緻。至於廠商常提到的成本問題,「天然奶油比植物奶油貴,若以天然奶油製作恐怕售價要反映成本」,但實際上卻不是如此。

改用自然食材,每個甜甜圈成本貴不到0.5元

●相同食譜分別用天然奶油和人造奶油來計算,100g天然奶油約18元、植物奶油8元,以相同比例做糖霜甜甜圈(30g奶油做16個),天然奶油所做的甜甜圈每個才貴0.24元!以目前甜甜圈市價25元-45元來說,0.24元的價差比起廠商的利潤根本微不足道。

● 又以奶油用量最高的卡士達醬丹麥麵包計算,210g奶油可做出16個,每個天然奶油的麵包成本也只高出1.26元,即便反映在售價上也僅是2元不到,廠商實在不該再以「好東西比較貴」來恐嚇消費者。


▲以天然奶油製作的糕點麵包,每個平均成本貴不到1元,廠商不該再以「好東西比較貴,要反映在售價上」來恐嚇消費者。(圖/翻攝自網路)

植物奶油(人造奶油)內藏人工反式脂肪,恐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機率

奶油是以牛奶脂肪加工而成,然而植物又哪來的「牛奶脂肪」提煉奶油呢?原來植物奶油竟然是用大豆油、棕櫚油、菜籽油等植物油脂作原料!為了讓植物油吃起來有天然的奶香味,則加入香料;另外也可能為了讓產品顏色更像奶油,而添加食用色素等。根據財團法人全民健康基金會報導指出,植物油「氫化」的過程會造成部分脂肪酸轉變為反式結構。而人工反式脂肪酸長期過量食用,容易造成血中好的膽固醇下降、壞的膽固醇上升,進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罹患機率。醫界的研究顯示,如果每天攝取反式脂肪酸5公克,則心臟病的發病機率會增加25%。此外,也有部分研究指出,身體的發炎反應及某些癌症與過量攝取人工反式脂肪酸可能有關。



▲▼植物油要有奶香味必須加入香料;若要讓顏色更像奶油需加色素。此外,還需要氫化作用而產生人工反式脂肪。(上圖/廠商提供。下圖/記者廖明慧攝)

民眾拒吃假食物!政府應嚴加把關

「植物奶油」或「植物性奶油」這個名字,真的容易讓消費者看得霧沙沙。植物奶油(人造奶油)原名叫Margarine「瑪琪琳」。在數十年後的今日已被醫界證實人造奶油中的人工反式脂肪不容易被身體代謝,吃多了易造成心血管疾病;即使有些業者技術改良,最後成品可以不含人工反式脂肪,但仍然無法避開它是化工油脂製品少不了其他添加物,對人體仍存在極大風險的疑慮。

在超市貨架上我們還是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奶油標示,廠商含糊使用「奶油」、「乳成分」、「進口奶油」、「含有牛奶」、「含鈣」、「香醇營養」等字眼,讓消費者搞不清楚到底哪些是真奶油,哪些又是人造奶油。在日本,人造奶油產品叫做Margarine或瑪琪琳,但同樣的商品到台灣卻翻譯成中文「奶油」?台灣有美食王國之稱,政府應修法嚴加管理產品名稱標示,勿再讓廠商有灰色地帶可投機取巧!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消費熱門新聞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