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帶來災害,卻也帶來雨水。(圖/中央氣象局)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熱帶氣旋,也就是颱風,每年帶來許多災害;熱帶氣旋的發展與周遭的大氣和海洋環境有極大的關聯,在全球暖化下,環境改變也有可能影響熱帶氣旋的發展。台大大氣科學系教授林依依的研究發現,「全球暖化」改變了水下環境,不利熱帶氣旋發展,研究成果登上國際知名期刊《自然通訊期刊》。
《自然通訊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刊登了一篇由台灣大學、大陸中國科學院、中央研究院合作共同發表的研究,研究發現,在未來全球暖化情況下,海洋的水下環境可能變得不利熱帶氣旋發展。主要原因是雖然當全球暖化發生時海表面的水溫變得較暖,但是海表下潛水層水溫增加速率不如海表面一樣快速。
研究指出,海洋表水溫度變暖較快,水下溫度變暖較慢,如此的水溫變化差異造成海洋潛水層溫度垂直梯度變得更大,即溫度垂直分佈斜率變陡,此梯度增加的現象將會增強熱帶氣旋和海洋之間的耦合作用,耦合作用的增強造成海洋下層溫度較低的海水更容易被帶到海表面,因此抑制熱帶氣旋的形成;這樣的結果同時存在於世界上最重要的兩熱帶氣旋好發區;西北太平洋颱風好發區,及西北大西洋颶風好發區。
研究強調,過去普遍認為全球暖化之下,只考慮海洋表面溫度增暖,將有利熱帶氣旋發展,但若一併考慮海洋水下環境的改變,水下溫度梯度增大的情形將會抑制熱帶氣旋發展;所以熱帶氣旋在全球暖化下的增強程度,不僅要考慮海洋表層海水溫度變化而產生的增強作用,還必須要考慮一項新的控制因子,也就是水下溫度梯度變化對熱帶氣旋發展的抑制作用。
另外,台大海洋研究所的教授詹森、副教授楊穎堅帶領團隊與美國合作刊載於《自然》(Nature)期刊的研究也發現,南海海底會產生強大的內波,最大垂直振幅可使海水在數分鐘之內下沉170公尺以上、環境溫度驟變12°C以上,是目前已知全球海洋中最強大的海洋內波運動,2014年12月18日《新華網》所報導的「潛艇掉深」新聞,配屬於大陸南海艦隊舷號372的基洛級潛艦,極有可能就是航行在南海時突遇巨大內波,潛艦驟沉,差點造成艇毀人亡的事故,這種現象也會對海象、颱風造成影響。
▼海下的溫度、內波都會影響海象變化。(圖/東森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