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洪聖壹/台北報導
Sony mobile 台灣針對遲遲尚未推出的旗艦機種 Sony Xperia Z3+,邀請了原廠設計團隊,分享有關手機螢幕、相機、螢幕、設計等四個面向的設計概念,深度說明有關 Z3+ 與前面幾代之間的差異。
▲Xperia Z3+ 設計開發團隊,左起負責音樂體驗的田代勇輔、負責手機設計的新田岳、負責相機設計的高野浩司、負責螢幕顯示技術的黃奕捷。(圖/記者洪聖壹攝)
負責手機設計的新田岳(Nitta Takeshi)表示,Xperia Z 系列的「Z」是持續以終極為目標的意念,其價值有三:相機、娛樂、以及包含前兩項在內的整體設計,該款手機採用 64bit 高通 Snapdragon 810 八核心處理器,帶來比前代更優越的操作性能,並且透過 LTE、WIFI MIMO 提供更快速的傳輸體驗。
關於 Snapdragon 810 八核心處理器讓 HTC M9、LG G FLex 2 等手機容易產生過熱情形,導致後續使用者需求銳減。新田岳表示,Sony 有特別針對應用程式相對應的活躍核心控制方式,在散熱處理的問題上也有對應的設計,因此不需要降頻,也不會有這方面的疑慮。
※設計:輕薄!輕薄!輕薄!
針對 Xperia Z3+ 的設計方面,Sony mobile 這次只有一個重點,就是「又輕又薄」。為此,Sony mobile 重新檢視構成手機的要素與設計,盡可能將尺寸與重量做最小化的設計,從 Z1 的 8.5mm、Z2 的 8.2mm、Z3 的 7.3mm,一直到 Z3+ 的 6.9mm,手機厚度縮小 0.4mm,而且僅重 144 克,是 Z 系列最輕薄的一款。
▲Xperia Z3+ 厚度僅 6.9mm 是 Sony mobile 歷代最輕薄手機,也是這次設計重點。(圖/記者洪聖壹攝)
新田岳表示,Z3+ 在設計上有兩個重點,一是元件越少越好,一是不要有多餘的空隙。
▲Xperia Z3+ 的設計重點在輕薄,因此希望元件越少越好,而且內部組成不要有多餘的空隙。(圖/記者洪聖壹攝)
針對元件的部分,新田岳特別就 Z3+ 去除 micro USB 防水蓋與相機保護環這兩點做說明。在防水蓋方面,Z3+ 同樣提供防塵防水的機能,但卻在 micro USB 傳輸孔上省去了防水蓋設計,能夠達到這樣的成果,除了歸功於 micro USB 本身的設計與特殊塗佈之外,還額外加入了一層橡膠環,做第二道防護,防止水進入手機內部,藉此讓手機外觀更簡潔,也得以讓手機不用額外設計防水蓋,而占用不必要的空間。
▲▼開發團隊針對 micro USB 做了防水處理,除了傳輸孔本身防水外,在最底部還有一圈紅色圈圈,那是為了防止水滲入手機內部所設計,而少了防水蓋設計的 Z3+ 側邊設計也變得更簡潔。(圖/記者洪聖壹攝)
再來是鏡頭,如果仔細看 Xperia Z3 的相機鏡頭四周,其實是有一個金屬環,如果用手去摸,還是不會有平整的感覺,到了 Xperia Z3+,相機背板整個是平整的,而且去除了金屬環。
▲▼Xperia Z3+ 相較於 Z3 少了一個金屬環,鏡頭更為平整不突出、強化整體手機全平衡設計質感。(圖/記者洪聖壹攝)
為了讓手機達到「歷代最薄」的理想,Sony mobile 設計師們表示,他們秉持「小即是多」的想法,意思是雖然把 Z3+ 做到輕薄,但是在效能上並沒有犧牲。比方說像揚聲器不能擴大瓦數,但是卻加入 LDAC 技術,讓手機可以透過藍牙配對來聽原音質的音樂;像是考量到無線充電環境與技術成熟度,因此省去無線充電功能,像是透過智慧防手震的方式,取代光學防手震等等。
至於在設計方面,Z3+ 延續 Z 系列的全平衡設計,新田岳強調,全平衡、雙鏡面是 Sony 內部來自不同國家的設計師集思廣益而來的終極設計,對他們來說是最佳的選擇,當然,他們在未來還是會持續去思考新的外觀設計。
新田岳還帶來了 Z3+ 拆解後的邊框,可以看到 Z3+ 跟 Z3 一樣,四個邊框都是採用金屬材質,但是 Z3+ 加入了複雜的塗層設計,而且比前面幾代帶來更美觀、更好的觸感。
▲▼Z3+ 的金屬邊框特別作了比 Z3 還多層次的塗層,達到更好的觸感跟外觀。(圖/記者洪聖壹攝)
這邊需要特別提到的是,Z3+ 四個邊角跟主框架,全部都不是金屬材質,這點跟 M9、S6 不同,不過實際觸摸的硬度卻很高,Sony mobile 並未透露該材質是如何組成。但是也因此設計上看起來更多變化,像是 Z3+ 的四個邊角,很明顯做出了一個仿亮面拋光金屬的圓滑質感,上方又覆蓋了一個透明塑料,目的是未來使用者不管怎麼使用,都可以保持原本的亮麗感,即便有磨損或刮傷,都不會影響到裡面金屬塗料的顏色。
▲▼Xperia Z3 的邊角並不是金屬材質,相較於歷代來說,Z3+ 的四個邊角,做出了一個仿亮面拋光金屬的圓滑質感,上方又覆蓋了一個透明塑料,目的是未來使用者不管怎麼使用,都可以保持原本的亮麗感。 (圖/記者洪聖壹攝)
Xperia Z3+ 共有永夜黑、永晝白、晨曦金、碧水藍四色,延續 Z3 的大自然元素,這次在邊框跟背板,額外加入雙色層漸層,也就是說在不同角度,會有不同的顏色變化,就這一點來說,首度採用一體成型、雙鏡面設計的 GALAXY S6 系列,也是同樣的想法,不過作法不盡相同,就看讀者們怎麼去取捨。
※ 螢幕與觸控:提升觀看質感的魔術師
相較於市面上的高階手機慢慢走向 2K 的高畫質表現,負責 Z3+ 螢幕設計的黃奕捷 (Jeremy Huang)表示,Z3+ 著重於色彩、色域的調校,希望手機能跟 BRAVIA 電視一樣擁有鮮豔的效果,因此螢幕還是採用 1080P 的解析度,黃奕捷表示,內部也會持續觀察高解析度這個趨勢,並做出相對應的準備。
那麼回到 Z3+,相較於 Z3 來說,Z3+ 螢幕亮度又再提升 16%(Z3 比 Z2 亮度提升 20%),而且在 RGB LED 顯示的硬體上有做一些改進,像是透過 TRILUMINOS for mobile 跟 Xreality 技術把色域拉寬,Live Colour LED 提升影像對比。
▲相較於 Z3、Z3+ 的亮度又再提升 16%。(圖/記者洪聖壹攝)
黃奕捷進一步解釋,在 Z3+ 並不是針對所有的照片都把色域拉寬,因為如果像是家人或朋友的照片,全部的人都把色域拉寬,那麼照片就會不自然,主要是讓螢幕去辨識藍色、綠色跟紅色的色澤,並針對人臉、頭髮的部份去做辨識跟補強,尤其是人臉的部分,目前已經可以做到所有的人類,只要是有辨識到皮膚,都可以進一步調校出最佳化的色彩,如果只有辨識到風景照片,系統就會把 RGB 顏色平均拉寬。
▲Z3+ 仿照 SONY BRIVIA 電視廣色域顯示技術的概念,不是針對所有的照片都把色域拉寬,而是讓螢幕去辨識藍色、綠色跟紅色的色澤,並針對人臉、頭髮的部份去做辨識跟補強跟最佳化。(圖/記者洪聖壹攝)
針對影片的部分,Xreality 會進一步把解析度比較低的影片,補強畫素缺乏的部分,讓使用者觀看影片的品質比其他手機更好。此外,Xreality 讓手機可以因應強光而針對照片當中的畫素進行對比上的調整,不是整個螢幕去打亮,而失去一些細節,簡言之就是不會曝光。
▲▼活動現場展示透過強光照射下,螢幕的照片顯示反而會更好、細節也比前代更豐富,但是這不是去改變照片檔案,而是直接從螢幕技術去下手。(圖/記者洪聖壹攝)
需要強調的一點是,經過確認,以上這些調整都是「螢幕顯示調校」,而非「照片檔案調校」,因此手機上的照片跟影片輸出出來,並不一定是手機顯示的樣子。
Z3+ 有一個非常特別的設計,叫做「memory on display」,主要是在LCD的驅動增加記憶體,比方說,一般螢幕更新頻率需要達到 60Hz,但是看動畫的時候其實不需用 60Hz 甚至更低,那麼手機就會把影像暫存在 LCD 記憶體裡面,透過儲存顯示色彩訊息的方式,降低畫面切換所產生的耗電量,延長手機使用時間。
Z3+ 支援 IPX5、IPX8 防水防塵能力,但是透過 Wet Tracking 偵測功能,可以強化手指軌跡的辨識,讓使用者即使螢幕是濕的,或是手指沾水的狀況下,也可以進行相較以往更流暢的觸控效果。
▲現場展示 Wet Tracking 偵測功能,讓使用者即使螢幕是濕的,也可以輕易地用手去觸控。(圖/記者洪聖壹攝)
※ 相機:更強的拍攝處理能力、更厲害的前鏡頭
Xperia Z3+ 規格一開出來,很多讀者統一的疑問就是:「跟前代差在哪裡?」對此,負責該款手機相機體驗的高野浩司(Takano Hiroshi)以該款手機前鏡頭拍攝效果升級、更高效能帶來的主鏡頭拍攝處理能力,以及更多元的拍攝效果三個方向來做進一步說明。
首先,在相機設計方面,高野浩司表示,該款相機以提升高畫質為出發點,主鏡頭採用 2070 萬畫素 1/2.3 吋 Exmor RS 感光元件與 BIONZ 行動影像處理引擎,以及 25mm 廣角 F2.0 光圈的 G 鏡頭,感光元件採用等同於數位相機等級的 1/2.3 吋,讓 ISO 值範圍最高提升到 12800,可以呈現清楚、鮮明的影像。
主鏡頭方面,這次強化人臉辨識能力,即便是在低光源而且背光的狀態下,不但可以把人臉辨識出來,當拍下照片之後,會自動進行降噪的動作,最後進行 HDR 處理,讓人臉也清楚、背後的招牌文字也清楚地呈現。至於其他拍攝娛樂效果方面,這次新增了五個情境效果,未來也會不斷的增加,同時也會考慮這些拍攝效果因應手機產品性能的關係,下放到其他 Z 系列的手機上。
▲在智慧場景模式底下,特別強化人臉辨識能力,即便是在低光源而且背光的狀態下辨識人臉,並自動進行降噪的動作,讓人臉也清楚、背後的招牌文字也清楚地呈現。(圖/記者洪聖壹攝)
▲在智慧場景模式底下,會特別針對運動或是背光進行偵測與拍攝效果調校。(圖/記者洪聖壹攝)
另外一個重點是這次主鏡頭的智慧場景模式加入了「料理模式」,其原理很簡單,但是作法卻跟一般額外下載的 App 相比,複雜很多。高野浩司提出的解決方案主要是去讓鏡頭去偵測刀叉、盤子跟肉、蔬菜等物品,只要一碰到類似的形狀,就會自動辨識為料理,接著就會在不失去盤子光澤的前提下,主動去提升鏡頭辨識到肉類、水果、蔬菜等食物光澤,然後自動調整對比與顏色,讓使用者進一步拍出最好看的食物照片。
▲▼新增的料理模式可以自動辨識餐盤、刀叉等餐具,並單純針對食物進行拍攝效果的優化。(圖/記者洪聖壹攝)
▲在料理模式底下拍出來的食物,不僅可以呈現食物的色澤,也讓白色盤子沒有因此曝光或是顏色走樣。(圖/記者洪聖壹攝)
實際上如果加入智慧場景辨識功能的話,那麼每張照片的畫素,最高只能拉到 800 萬畫素,這是因為鏡頭要變焦,讓每張 500 萬畫素的照片,經過連拍與不斷堆疊後製而成的結果,這也是為什麼使用者在用 Z3、Z2 拍照的時候,使用智慧場景辨識拍出來的照片,雖然比較好看,但是卻要等一下才完成拍攝,不過優點是,採用高通 S810 處理器的 Z3+,因為效能提升的關係,實際體驗時,可以感受到智慧場景模式處理照片等待的時間變短。
▲Z3+ 在智慧場景辨識功能打開的前提下,每張照片的畫素,最高只能拉到 800 萬畫素,這是因為鏡頭要變焦,讓每張 500 萬畫素的照片,經過連拍與不斷堆疊後製而成的結果。(圖/記者洪聖壹攝)
▲Z3+ 前鏡頭變新了!採用 1/5 吋的 Sony Exmor 感光元件,510 萬畫素、25mm、F2.4 光圈的鏡頭。(圖/記者洪聖壹攝)
▲▼眼見為憑,記者在現場也請 model 進行自拍,照片無後製上傳,提供給讀者們檢閱。(圖/記者洪聖壹攝)
這邊需要特別一提的是,除了智慧場景模式,Z3+ 本身一旦開啟相機,就會自動去偵測是不是手持拍攝,像是有沒有安靜的拍攝腳架或是震動,然後進一步去調整拍攝效能,好比說加入智慧防手震,讓使用者拍出最佳化的照片。
針對智慧防手震的疑慮,高野浩司表示,Z3+ 因為要做到輕薄,沒有內建光學防手震技術,取而代之的是取經 Cybershot 相機、handycam 手持攝影機部門所提供的電子式防手震技術,讓手機透過全新智慧防手震,而相較於其他品牌手機,可以拍出更好看的照片,高野浩司提供了一個跟其他兩個品牌的前鏡頭比較,可以很明顯看出擁有智慧防手震的 Z3+ 算是提供了很好的防手震效果。
▲Sony Xperia Z3+ 的前鏡頭跟其他品牌的比較。(影片/記者洪聖壹攝)
至於前鏡頭方面,Z3+ 前相機採用 510 萬畫素、25mm 廣角,跟前代不同的是它多了智慧防手震、智慧場景辨識跟Superior Auto 等功能,也是因為廣角鏡頭的關係,讓更多人可以一起塞到鏡頭前拍照;此外,前鏡頭特別加入了九種不同人像風格的照片處理。
針對自拍定時器的功能,共提供 0.5 秒、2 秒與 10 秒三種設定,之所以會有這三個設定,高野浩司表示,0.5 秒是為了讓使用者有時間從手抖,自己調整到正常抓拍的最佳自拍時機,讓手機減少手震的變因。2 秒是使用者跟朋友拍照,或是自己自拍想要調整姿勢所提供的最好的時間。10 秒自拍則是為架設腳架團體拍照的需求所設計。
▲針對自拍的部分,Z3+ 的自拍定時器特別提供了一般自拍以及 0.5 秒防止晃動自拍、2 秒倒數自拍跟 10 秒倒數自拍等三種,都是提供一個充裕的時間,讓使用者自己拍出自拍效果,聰明的應用使用者的使用情境搭配數位調校來提升拍攝成果。(圖/記者洪聖壹攝)
※音樂:解放線材限制,實現高音質體驗
在音樂娛樂體驗方面,可以說是 Z 系列跟其他手機區隔化的強項,田代勇輔(Tashiro Yusuke) 以歷代 Z 系列手機比較表來做說明,表示 Sony mobile 從 Z2 開始有 Hi-RES AUDIO 高解析音樂技術,到了 Z3 加入了 DSEE HX 數位降噪技術跟 DIGITAL 數位類比輸出的技術,將再生音源呈現最佳化設定,透過耳機來聽,還可以聽到最佳化的音質。
▲Sony 歷代手機音效技術的提升,從中也可以看出 Z3+ 與 Z3 的差異主要是在於增加了 LDAC 技術。(圖/記者洪聖壹攝)
而有鑑於市面上藍牙裝置越來越發達,Z3+ 更進一步加入了所謂的高音質轉碼器(LDAC)技術,這項技術因為編碼、檔案封包的效率提升,其數位訊號藍牙傳輸速度比 SBC 快 3 倍,過去如果想要透過藍牙傳輸音樂的話,必須要先把音效檔案降格,才能通過藍牙傳輸,LDAC 技術可以直接保留檔案深度與位元頻率,提供檔案應有的音質效果給無線裝置使用。
▲▼LDAC 技術,這項技術因為編碼、檔案封包的效率提升,其數位訊號藍牙傳輸速度比 SBC 快 3 倍,並讓使用者可以即使是使用無線耳機、揚聲器,也都能達到 Hi-Res 的高音質音樂傳輸效果。(圖/記者洪聖壹攝)
針對音效自動最佳化運作原理,田代勇輔表示,主要是透過耳機播放音樂回放聲源,並且根據每個人的耳朵形狀、耳機位置過濾之後,最後播放出來達到最佳化效果。
此外,Z3+ 相較於 Z3 在耳機音效最佳化上面,支援市面上各種品牌的耳機,不再限定只有 Sony 自家的幾個特定耳機才能聽到原音重現的音樂,而且使用者在插入耳機播放音樂之前,手機就會自動偵測使用者的耳機,提供最佳化音效,不用像 Z3 一樣,還要選擇是哪一款 Sony 耳機,才能享受高音質體驗。
整體來說,雖然本篇並未針對產品遊戲效能、通訊效能進行詢問與實測,但已經可以明確知道 Xperia Z3+ 比起 Z3 來說,並不僅止於「小改款」這麼簡單,透過這次的訪談,Sony mobile 很完善的介紹 Xperia Z3+ 跟 Z3 在手機外觀設計、輕薄度的差異,並再次提升設計層次;針對螢幕顯示上面讓照片跟影片變得跟電視一樣的體驗,卻又可以達到更省電的要求;在相機前鏡頭拍攝能力上不但做了提升,也表達了 Sony 對於自拍情境的想法跟對於自拍技術的要求,甚至加入了智慧場景辨識的功能;而影響消費取向的音樂體驗上,Sony mobile 又強化了無線播放效果。
值得期待的是,以 Sony mobile 這家日系品牌極致最佳化的要求之下,未來加入無線充電、虹膜辨識、螢幕顯示、揚聲器撥放瓦數跟手機拍攝畫素的次世代旗艦產品的推出,或許這也正是品牌商,不斷透過品質的堅持與要求,獲得消費者支持的原因。
我們想讓你知道…給大家參考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