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斗米靠腰》打破大陸戲迷對果陀的既定印象。(圖/果陀劇場提供,下同)
記者顏賽芬/採訪報導
果陀劇場在大陸被封為「走心派」劇場,經典劇目《淡水小鎮》、《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以發人省思的劇情打出知名度。今年果陀首度嘗試把改編自漫畫家馬克畫作的白領喜劇《五斗米靠腰》推到大陸市場,戲迷驚豔「原來走心派也能那麼好笑」。
果陀劇場營運長葉向華坦言,決定把《五斗米靠腰》搬上大陸舞台之前曾經擔心觀眾會不會看不懂,「大家看《淡水小鎮》是以『看果陀經典的角度來看戲』,但這齣劇講的是一個台灣的現象,怕他們看不懂,在行銷的時候還特地做了單張,告訴觀眾我們要介紹一個你還不熟悉的台灣。」
負責行銷推廣的黃馨慧笑說,「進場前,我們發單子考觀眾懂不懂台灣用語,剛好大陸那邊有個習慣是小劇場開始之前會有一個主持人跟觀眾互動,我們就邀請主持人跟觀眾對答案。」據說現場觀眾很進入狀況,直說「我知道爆肝是什麼」。
▼大陸觀眾看完戲在微信分享心得,大讚很「接地氣」。
比較大陸劇場與台灣劇場,葉向華看到很多台灣值得珍惜的地方,以《五斗米靠腰》為例,雖是喜劇,「後面那段非常動人,這是台灣本身的文化養成,不管看戲看電影,我們都期望在最後可以得到一點東西,能夠去反思,那個東西是台灣人做戲一直都沒有變的,你如果要一個台灣人只做嬉鬧戲,他可能做不到。」
「大陸演員很多是科班出身,很容易對角色去做詮釋、揣摩,這是值得台灣學習的地方。」葉向華說,「而台灣演員的優勢在於,從生命中萃煉出來的真誠度是很自然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表演能夠馬上打中觀眾。」
無論是台劇團登陸,或是陸劇團登台的「兩岸小劇場」,即使劇團已經為了適應在地文化稍做調整,難免還是會出現「不懂哏」的狀況。對此葉向華很坦然,「我們會把《半澤直樹》改成《甄環傳》,避開他們不熟悉的元素,不過不會把馬克變成一個大陸的上班族,畢竟大陸觀眾進劇場看台灣劇團,就是想認識不一樣的台灣文化。」
葉向華說,「觀眾不理解,那就多看、多理解,而不是怕觀眾不懂,就改成很大陸的樣子,這樣來看劇就沒意思了。」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在大陸廣受好評,與經典劇作《淡水小鎮》奠定果陀「走心派」的口碑。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