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火線/哀希臘歌 拜倫之前的希臘輝煌時代

拜倫熱愛希臘,圖為他作希臘風格打扮的畫像。(圖/翻攝自網路)

記者朱錦華/特稿

美國詩人/小說家愛倫坡(Edgar Allen Poe)名篇《致海倫》(To Helen)裡,有一傳誦後世的經典句:Thy naiad airs have brought me home/To the glory that was Greece/And the grandeur that was Rome。大意是:你那女神般的氣息/把我帶回到羅馬的壯偉/希臘的榮光。

是的,基督教和希臘/羅馬傳統是西洋文明的兩大基石,至今未墜。但羅馬已非昔日的羅馬,希臘還是當年的希臘嗎?

希臘倒債危機近日鬧得沸沸揚揚,在還債的態度和表現上,許多世人認為希臘跡近無賴。5日就「是否接受歐盟紓困條件」舉行公投,如果結果是Say No,有可能引發全球金融市場的大地震。

正如《紐約時報》一篇有關希臘倒債危機的文章裡提出的疑問,閱聽過「希臘的榮光」的人,心裡不免納悶:這個國家怎會淪落至此?

當然,近代希臘跟古希臘是有雲泥之別。這個差別,早在19世紀時英國浪漫派大詩拜倫(George Gordon Byron,1788年-1824))早就發現了。

是的,「希臘的榮光」源遠流長。很多人都知道,希臘文明是歐洲文明的搖籃,更可以溯源至自以愛琴海為中心的愛琴文化(西元前3000至1200年,當中包括著名的米諾斯文明與邁錫尼文明)。

之後城邦時代與起,無論是斯巴達三百壮士在溫泉關之役抵抗波斯入侵的悲壯事蹟、 荷馬的兩大史詩:《伊利亞特》及《奧德賽》、或是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哲學家、數學家的教誨和著作,都是西方人耳熟能詳的。

城邦時代沒落後,深受希臘文化薰陶的馬其頓國王亞歷大山崛起(公元前336年),建立了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更把希臘文化發揚光大。亞歷山大一生雖然短暫,但是這位蓋世英雄卻是希臘人的驕傲。

希臘之後的最大強權當然是羅馬。西羅馬帝國於公元476年被東哥德人滅亡後,定都君士坦丁堡(即今日伊斯坦堡)的東羅馬帝國延續香火,亦稱「拜占庭帝國」。儘管仍然自稱「羅馬帝國」,但這個帝國從席哈克略(Flavius Heraclius,610—641年)執政時期起,即全面希臘化。很多個皇帝都是希臘人,信奉的是東正教,說的是希臘語。所以,希臘文化是使用另一個「招牌」永續經營下來,直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土耳人攻陷為止。

之後,土耳其鄂圖曼帝國席捲東歐及巴爾幹半島,希臘被土耳其人統治,直到19世紀初,拜倫出現後,情況開始改變。

拜倫是浪漫派詩人,對古希臘的絕代風華是很有感覺的,但是在他生存的年代,這個他熱愛的文明古國正掙扎於鄂圖曼帝國的鐵蹄之下。他的痛心可想而知。因此他以詩文哀悼之,那就是鼎鼎有名的《哀希臘歌》(The Isles of Greece),來自他的長篇組詩《唐璜》(Don Juan)。當中如「長夏尚滔滔,頹陽照空島」(蘇曼殊譯)等金句,更是膾炙人口。

《哀希臘歌》在民國初年十分有名,大學者胡適、 教育家馬君武、詩人蘇曼殊、聞一多、卞之琳、 金庸的堂親查良錚(即作家穆旦) 等人都有翻譯此詩。盛況可想而知。

但天生反骨的拜倫並不詩文憑弔為滿足。1823年7月,拜倫在義大利參加燒炭黨人革命失敗後,轉往希臘,加入了推翻鄂圖曼帝國統治的希臘獨立戰爭。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關鍵字: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