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是「天然地震記錄器」! 台美團隊研究登國際期刊

▲第一作者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博士班學生Kau Thirumalai與教授勘查島上的小環礁珊瑚。(圖/台大提供,下同)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台大和美國團隊研究合作,利用生長在潮間帶的珊瑚,作為天然地震紀錄器,重建所羅門群島的超級地震歷史,研究成果榮登國際著名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所羅門群島西側曾在2007年發生最大規模的8.1地震,造成12公尺高的大海嘯。災難後,大家想知道未來是否還會發生更大規模地震,並評估誘發大海嘯的超級地震是否真的會再發生,提出因應對策,因此,台大地質科學系教授沈川洲與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教授佛烈德泰勒 (Fred Taylor) 的研究團隊,開始研究當地的板塊運動和地震模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沈川洲表示,生活在海邊潮間帶的團塊狀珊瑚,生長位置大約到低潮位時,珊瑚頂部會因暴露出海面而無法向上生長,只有側邊的活體珊瑚持續朝水平方向、以同心圓向外不斷延續生命,外型不再是團塊狀,而是呈現扁平的月餅狀,稱為小環礁 (microatoll),所以小環礁的頂部就代表當時的海水面

沈川洲說明,當地震發生引發地面突然上升、海水面相對下降,造成珊瑚暴露在空氣中而死亡,死亡後的小環礁、珊瑚或暴露的階地,與海水面的高度差,就是區域地面被地震抬升的高度,所以珊瑚死亡的時間點便是地震發生的時候,而這些生長在海岸邊的珊瑚,就是「最天然」的地震紀錄器。

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團隊,過去幾年利用小環礁珊瑚化石和珊瑚礁階地的發現位置,結合台大地質系發展的精確「珊瑚鈾釷定年技術」,計算珊瑚化石年齡,重建發生在西太平洋的所羅門群島西側雷諾加島 (Ranongga Island),過去數千年來的超級地震歷史。

研究發現,雷諾加島紐貝爾地區的古超級地震每次引發地面抬升為2到3公尺,比2007年抬升的1.8公尺還要高。依現有證據顯示,近期內當地再發生規模8.0以上地震的機率不高。

沈川洲表示,台灣本島與離島也有許多珊瑚礁,如何應用「天然地震紀錄器」重建史前地震,是目前地質研究可努力的方向。

►►►傳送第一手的新聞,鎖定《ET即時》粉絲團就對了!

▼台大地質科學系教授沈川洲與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教授佛烈德泰勒一起參加國際會議。

▼雷諾加島。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