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千年來青翠蔥鬱的哈茅湖濕地,近年來卻受到嚴重破壞。(圖/翻攝自網路)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伊朗當局在1960年代曾與歐洲國家的保育人士推行濕地保育,在他們的促成下,世界將近160國家在1970年2月2日,於伊朗簽訂「拉姆薩爾公約」。然而,曾經身為領頭羊的伊朗,近年來濕地幾乎被破壞殆盡,不僅令生態受到破壞、不少民眾更因此無以維生。
在伊朗與阿富汗交界的哈茅湖濕地(Hamoun Wetlands)歷史悠久,不僅孕育拜火教,也是著名波斯詩人菲爾多西的史詩巨作《列王書》的場景。即便哈茅湖濕地自古以來青翠蔥鬱,但在短短的幾年內,土地卻變得乾裂、沙塵滿布、偶爾還能看見廢棄的小船。
據悉,15年來的乾旱、阿富汗在附近的大壩工程,再加上濕地管理不善,是受到破壞的主要原因,對當地賴捕魚、畜牧,甚至是打獵為生的民眾也造成非常大的影響。一名26歲的女性桑瑪雅(Somayyeh)說,「我們活著但我們幾乎沒有辦法生存,哈茅湖給不了我們生計,而是塵土以及悲劇!」
哈茅湖遭到破壞不僅只於生態改變,以及民眾生計受到影響,它暗示著整個伊朗的水資源,都受到了破壞。就連總統魯哈尼(Hassan Rouhani)都說,「這將是國家未來最大的挑戰!」
魯哈尼會這樣斷言不是沒有原因,在過去的40年,伊朗國家人口翻倍達7700萬,但降雨量卻狂跌了16%;年約200公釐的降雨量不僅只達全球平均的三分之一,其中有75%的降雨更落在伊朗25%的地區而已。在多重打擊下,伊朗有74%的濕地已遭到嚴重破壞,不僅對生計造成影響,更重要的是也帶來了一波又一波的沙塵暴,讓當地民眾暴露於呼吸系統疾病的高風險之中。
哈茅湖濕地附近的居民近年來飽受貧窮之苦,雖然日子苦不堪言,但專家樂觀的認為,透過興建水壩,以及近來核子協議達成共識,都有望幫助改善當地的水資源與濕地慘況。一來水壩能夠分散濕地水流,二來西方國家解除對伊朗的制裁後,獲得國外的資金與技術支援也較以往容易。
不過,當地的人們可不這麼想,24歲的納斯林(Nasrin)說,「貧窮與沙塵暴讓我對婚姻與好的生活品質不再抱任何期待,我覺得整個世界都毀滅了。」
據悉,在伊朗日前才剛與五常加一(英、美、中、俄、法、德)簽訂核子協議,伊朗答應以拆除3分之2已經安裝的離心機、減少98%低濃度濃縮鈾與給與聯合國人員檢驗核子設施權限,以換取國際社會對該國解除制裁。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