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芳毓
台灣教改20年,愈改愈令人失望!但現在,有一股由基層第一線教師帶起的強大教育草根革命,正在各地開枝散葉,讓教改隧道的漆黑盡頭,透出一絲曙光。
南投爽文國中熱血教師王政忠,在偏鄉奮鬥17年,他常掛在嘴邊的話,感動所有人:「1乘以無數次,還是1;但只要多0.1,1.1只要乘七次,就大於2,如果每個老師願意多做0.1的改變,台灣的教育風景,絕對不一樣!」
透過第一線教師共同激盪創意、具體實踐,課程有了無限想像、校園更添創意妙趣,教育現場終於不再只是抄黑板、啃書本、拚考試。
教育今天的孩子,就是投資台灣的未來。無論你是教師、學生或家長,歡迎一起成為那0.1的改變力量,讓台灣的教育遍地開花,變得不一樣!
一綱多本、廣設大學、多元入學、12年國教……。有人說,台灣過去20年來,每一個世代,都有專屬的教改災難。
1994年,台灣啟動第一次大規模教改,潘朵拉的盒子被打開,教育的美好理想傾洩而出。但卻在各方角力下,留下得「留校察看」的數據:
青年失業率破12%,高達12.8%的15歲學生PISA數學測驗不到基礎第二級,遜於港日韓,國中會考英、數雙峰化嚴重,「待加強」的比例均超過33%。教育,讓人愈改愈焦慮,老師與學生,卻是不變的白老鼠。
從游擊戰到組織戰 教師由下而上改革
然而改革,只能由上而下嗎?
誠如《讓天賦自由》作者、教育大師肯.羅賓森(Ken Robinson)所說:「革命……,第一線的人開始動手之後,力量就會團結起來。
教育並不發生在立法機關的會議室裡,也不藏身於政客的華麗詞藻中,教育只存在於學生和老師的互動中。」
「第一線」「開始動手」「學生與老師的互動」等關鍵詞,說明了羅賓森對教改的想像:「一場由下而上、遍地開花的草根革命。」
這美好的畫面,正在台灣各第一線教師的教室裡開枝散葉,教改隧道的漆黑盡頭,終於透出了一絲微光。
今年7月13、14日兩天,嘉義中正大學的大禮堂飛揚著「偏鄉教師暑假教學專業成長研習」的旗幟。6天內即報名額滿的1600個座位,依彩虹顏色分區塊,彷彿南台灣豔陽輻射出的七彩光暈。
當活動發起人、南投縣爽文國中主任王政忠被介紹致詞時,他轉身招呼身旁11位來自各地的各科講師及36位助教,一起上台。
這些老師來自全台不同國小、國中、高中,都是過去幾年來自創教學法的一方之霸,這兩天自願分享教學壓箱寶,將教室裡的游擊戰,串聯成橫跨城市與偏鄉、國小到高中的組織戰。前所未見的陣容與規模,讓台下掌聲歡呼持續50秒。
有鑑過去教改都在升學制度面打轉,最後卻不盡理想,甚至被認為愈改愈糟,篤信「先有教學能量,才有話語重量」的王政忠,決定「先談教學,再談教育」,由官方出錢、出力、不出面:教師出人、出專業、出時間。研習只專注老師最擅長的教學,且以分享「以學生為中心」的新教學法為主。
教改 要以學生、教師為主體
教改,為什麼必須由下而上?
「教學品質,是轉動教育革命的真正鑰匙,」羅賓森認為,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協助學生學習,這是老師無法被取代的角色。
然而世界各國的教育生態系裡,不免有太多凌駕教學的外力,如政策、家長、行政。台灣過去教育政策改變的發動者多為大學教授和政治人物,即使立意良善,卻與基層脫鉤,導致執行不力。
師大特教系名譽教授吳武典認為,教學要以學生為本,也要以教師為本。熱情而專業的老師,官方不應只頒獎鼓勵,更該視他們為幕僚,當教改的主導者,使老師能無後顧之憂地教學。這正是草根革命的意義。
「官方要做創新的支持者與守護者。」上任約一年的教育部長吳思華也樂觀其成。
為什麼一定得把老師當中心?可先看看兩個國外案例的比較。30、40年前,美國與芬蘭都曾遭遇教育危機,作法卻南轅北轍。
美國歷經柯林頓到歐巴馬三任總統,教育政策都是投入大筆經費、訂出全國統一教學與考試系統,反覆練習,但學力並未獲顯著改善。
這狀況聽起來是否跟台灣很像?再來看芬蘭。
芬蘭設計了一套彈性課綱,讓各校自由運用;並在師資訓練投入大量心血,鼓勵老師各自發展、共享資源與教學方法,吸引最優秀的人才投入教育。每位老師幾乎都具備碩士學歷,成為全球典範。
一個控制、一個授權,一個由上而下、一個由下而上,是美國與芬蘭給我們的教改啟示。
台灣,正站在抉擇的十字路口。
吳武典認為,台灣國中小老師近五成有研究所學歷,高中則超六成;加上中華文化不只將老師視為「工作」,還有傳承師道的使命。台灣高素質師資,是效法芬蘭的有利基礎。
臉書普及 促成台灣「教育出口」
從電影《魯冰花》到暢銷書《第56號教室的故事》,讀者與觀眾都很熟悉,一位熱情又專業的老師,就能春風化雨,給孩子帶來神奇改變。
但過去限於封閉的教育系統,再出色的老師,影響力也只及任教學校。近年來,社群媒體興起,串聯起台灣各地教師一個個微小的努力。跨越了教室與學校的藩籬;連中國與馬來西亞等國,近年來也常常組團來台取經。
許多人可能不相信,此刻的台灣,已有「教育出口」的實力。
目前台灣有數百個臉書教師社群。如台南大學附設實驗小學老師溫美玉主持的「溫老師備課Party」,雖是封閉社團,成員仍高達3萬2000多人,平均全台每七位老師,就有一位參加。中山女中老師張輝誠的「學思達」社群,也有2萬5000多位成員。2015年暑假第一個月,他就已受邀到中國、新加坡與馬來西亞開了十多天教學工作坊。
家長也要換腦袋 別讓分數左右孩子
當新教法的正面影響力如漣漪般一圈圈擴大,最先受益的就是學生。
這波新教育方法大多強調以學生自主學習,課堂比以往熱鬧,學生紛紛搶答,以至於有人以為都在「玩」,甚至被認為是「回家看電腦,去學校聊天」。其實正好相反,王政忠直言:「無法以量化檢核的教學法,都不算有效成熟的教學法。」
例如高雄右昌國中英文老師林健豐帶的是體育班,採用「區分性ABC教學法」,一個學期後,月考不及格人數從八位降到三位。一位學生寫著,「我了解學英文不只是要應付考試如此膚淺,學起來,是我的了!」
提出「數學咖啡館」的台中市中港高中數學老師彭甫昌則認為,新教法帶動能力與自信的正向循環,對不被抱高期待的中等成績孩子,尤其有效。有老師告訴他,學校高中社會組與自然組用同一份數學考題,採數學咖啡館教法的社會組,竟超越自然組,連兩次段考全校第一。
非典型明星學校 新生人數暴增
蓬勃的教師進修研習也引起家長注意,開始把孩子送進「非典型明星學校」。
距離南投市區20分鐘車程的爽文國中,由於各科均使用創新教法,會考成績大躍進。市區學校年年減班,爽文今年新生卻從39人暴增至50人,16位來自外學區。
家住南投的楊米玉,有次看到王政忠的演講影片,立刻到爽中觀課。發現他的教學法對不同程度的孩子都一視同仁,師生互動很有默契。
她與就讀國一的女兒討論後,決定放棄轉入台中明星學校的機會,加入爽文。有人替她惋惜,她卻認為成績不是一切,但好老師能影響一輩子,「王主任讓我願意冒這個險!」
顯然,基層教育現場要更有教學效益,家長的支持,仍是最重要的後盾。
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替教育工作者呼籲:「我們正努力為孩子的未來做出改變!但若家長們停留在分數代表一切,任何改變都抵抗不住來自家長的壓力!」
願意轉變的家長其實也愈來愈多了。
台北市中山女中下學期將成立學思達專班,招收38人;才開放兩天,就有16位家長替孩子報名。
門外漢帶進創意 激出更多好老師
前雷凌科技執行長方新舟認為,要撼動社會成見與體制,「民間力量一定要進來。」他的誠致教育基金會贊助「均一教育平台」,上面有國小到高中的數學等科教學影片及測驗題,是老師常用的教學素材。創辦人則是28歲的台大醫學系畢業生呂冠緯。
曾經擔任美國上市公司台灣總經理的劉恆昌,退休後去修教育博士,現正擔任代課老師。愈來愈多像他們這樣的非典型人物投入教育,成為老師的盟友。
方新舟觀察,一個與時俱進的企業,能一再啟動改革,「就像一邊以時速200公里開超跑,一邊還把四個輪子換新」。但教育體制相對龐大而保守,就像隻不會跳舞的大象,難以及時檢討、改變。
「所以,『門外漢』加入教育有其時代意義,」他認為,外部人才能帶進刺激,將使更多傑出老師願意挺身而出。
在爽文國中任教17年的王政忠有一個理念:1乘以無數次,還是1;但只要多0.1,1.1乘七次,就會大於2。這是投資的複利威力。他呼籲,當每個都老師願意多做0.1,教室的風景就會不一樣。
教育今天的孩子,就是投資台灣的未來。台灣老師們已經動起來,無論你是家長、學生、上班族、經營者……當你也願意成為那0.1的改變力量,台灣的教育,就會不一樣。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8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8月號:http://store.gvm.com.tw/magazine_information_795.html】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