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白刷刷黑戶人權行動聯盟所舉辦的《一線之遙--亞洲黑戶拚搏越界紀實》新書發表會。
文、圖/四方報陳靖偉
白刷刷黑戶人權行動聯盟於8月22日在台北市非政府組織會館舉辦《一線之遙──亞洲黑戶拼搏越界紀實》新書發表會。除邀請天主教嘉祿國際移民組織台灣分會莊惠玲、白刷刷黑戶人權行動聯盟發言人龔尤倩、台灣國際家庭互助協會龍煒璿、輔仁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夏林清蒞臨現場外,並有兩位書中主角現身說法,一吐心聲。
該書由天主教嘉祿國際移民組織台灣分會及導航基金會共同出版,白刷刷聯盟工作群撰寫,期能透過記敘組織工作者及黑戶的協作歷程,以及越南華僑、菲律賓華僑、流亡藏人等共12位黑戶的生命故事,使社會大眾得以一窺黑戶的心境及處境,反思歷史與制度的謬誤,進而跨越國與國、人與人間無形的疆界。
▲龔尤倩(右)強調,沒有人樂意變成黑戶,都是因為政治、歷史的原因,或是無奈迫於生存,才被動成為黑戶。
龔尤倩:沒有人樂意變成黑戶
白刷刷黑戶人權行動聯盟發言人龔尤倩指出,該書是工作者及黑戶們共同努力的成果,其意義一方面是記錄過去的運動過程,「另一方面,我們也希望透過這本書,還他們一個公道。」她強調,沒有人願意成為黑戶,都是由於特定時空的政治、歷史原因,或是迫於生存,才成為黑戶。
龔尤倩表示,書中收錄因冷戰期間,國民黨政權為爭取全球華人政治認同,放寬外僑入籍條件而來台,90年代後又被政府註銷身分的越南華僑,也有因無法通過針對21國特別設置、審核標準僅依移民官自由心證的「境外面談」制度,為與家庭團聚,只好選擇逾期居留的新住民母親等故事。
之所以將書名取為「一線之遙」,龔尤倩說,「一線」指的不僅僅是國與國之間的界線,「人與人相處亦有許多界線,男女是一種,不同的國籍是一種;這條線會影響我們對別人的看法和認識,我們會因此對他人有先入為主的偏見和假設,從而影響我們用更開放的視野來觀看──我認為這是非常遺憾的事。」
龔尤倩認為,《一線之遙》的普遍意義,在於讓大眾知道社會上有一群沒有身分的人,而能夠更進一步理解他們為何沒有身分,理解他們迫於政治、歷史或國界機關的僵硬,失去身分;而這些沒有身分的人,「他們卻像你我一樣在社會生活,也養兒育女,也追求幸福的、更好的發展。」她說。
▲馬來西亞籍配偶詹福春(右二)陳述黑戶生涯的辛酸。
詹福春:我一定要活著拿到台灣身分證
書中黑戶之一的馬來西亞籍詹福春表示,自己1981年以僑生身分來台讀書,1986年畢業,並與現在的太太郭小姐結婚;1988年僑生身分屆滿,他出境到香港申請入台簽證,未料辦理單位僅發給兩個月的「停留簽證」,並在護照上註記「抵華後不得申請延期停留」,自此開啟他長達20幾年的黑戶生涯。
詹福春說明,剛與太太結婚時生活艱苦,實在難以堪受每兩個月得入出境並辦理簽證的費用,向內政部、監察院、僑委會等單位陳情也無用,「我擔心,如果我被遣送回馬來西亞,我太太的生活該怎麼辦?」為與妻子一起生活,詹福春只好選擇成為黑戶。
成為黑戶以後,詹福春在桃園某工廠上班,工作外時間皆躲在家中,斷絕一切社交活動,「同事聚餐、公司的活動、親朋好友的喜宴,我都不會去參加,我才能躲了20幾年。」由於戶口問題,詹福春和妻子結婚多年仍不敢生小孩,甚至父親彌留也無法回馬來西亞見他最後一面,「我覺得自己非常不孝。」他感嘆地說。
2011年白刷刷與詹福春在多場行動未果後,決意在3月赴移民署陳情,移民署旋即答應協調;同年5月12日,詹福春取得外僑居留證,仍未入籍。去年底,詹福春遭嚴重車禍,造成16支肋骨斷裂、肝臟局部破裂等傷勢,「當時我幾乎奄奄一息,但我要活下去,一定要拿到那張身分證。」他說。
▲柯莉絲(右二)表示,期望如她一般的黑戶的生命故事,能夠被社會大眾看見,並了解每位黑戶背後都有其身不由己的原因。
制度窠臼 菲女二度淪黑戶
「我在台灣這塊土地成為黑戶兩次。」出生於馬尼拉的柯莉絲說明,自己借了一筆錢,在1998年9月21日到新莊某電子工廠工作,工廠除要求支付仲介費、膳宿費外,尚有5,000元的強迫儲蓄款,每月原15,840的薪水最後僅剩3,000元。此外,宿舍規定牙刷、毛巾若未歸位即須罰錢,超過門禁時間未歸也須罰錢。
同年聖誕節,柯莉絲因晚了5分鐘回宿舍,工廠除扣除3,000元薪水外,隔天主管亦表示為此將遣返她回菲律賓。在背負高額債務的狀況下,柯莉絲成為逃逸移工。
2004年為與丈夫及女兒在台灣生活,柯莉絲向警政署入出境管理局(編按:移民署前身)自首,並依規定與丈夫回到菲律賓完成公證結婚。雖依規定柯莉絲在依親入台後可至移民署辦理外僑居留證,然外交部核發給柯莉絲的卻是停留簽證,而非居留簽證;由於簽證上註記「不得轉居留」,柯莉絲僅能在台6個月。
柯莉絲與丈夫到外交部陳情數次,皆遭官員以「無可奉告」回答。制度上柯莉絲若要保有合法身分,每6個月必須出境並辦理所有程序,花費共約5到6萬元。但到2007年柯莉絲第4次出境後歸台,外交部竟僅核發1個月的簽證期限,且註記「不可展期」。
柯莉絲的丈夫再度與政府陳情數次,仍然得到官員「無可奉告」的回答,為保家庭,柯莉絲選擇逾期居留,再度成為黑戶,直到2010年經白刷刷聯盟運動後,移民署允諾專案審查,才取得外僑居留證。
▲夏林清指出,《一線之遙》回答了在歷史、政治上,「誰為了誰的利益,為了什麼樣的利益,要在地理和人與人之間劃界而排他。」
民團與黑戶協作 陳述「國」的傲慢
夏林清認為《一線之遙》的貢獻,在於記錄了工作者與黑戶們協作,共同面對國家的粗暴、傲慢的過程及結果,並從而改寫了「疆界」的定義,暴露出國家治理邏輯上的荒誕。她且讚賞書中陷入制度窠臼卻堅持奮鬥的黑戶們,「這是鬥爭,這是生命運動的姿勢。」她說。
此外,書中為求表現每位黑戶所處的歷史、政治脈絡,整理出自19世紀到2015年的事紀年表,以及標示外國人欲取得台灣國籍所需依照的身分、規定、變數等流程的「國界機關圖」,並以此將國界歷史、國界機關乃至於亞洲民主歷程鋪陳開來,「這是許多學者都做不到的事情。」
夏林清引述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教授陳光興所寫的序文段落:「大家冷靜想想,被殖民地區進入民族國家體系最長的不過是一個多世紀,在此之前人們的移動確實是相對自由的,護照、身分證的出現意味著歷史的倒退。」
她進一步指出,《一線之遙》回答了在歷史、政治上,「誰為了誰的利益,為了什麼樣的利益,要在地理和人與人之間劃界而排他。」並提醒每位讀者,「我們國家在科技尚與時俱進,但我們很可能在某種人和人對待、人群和人群如何不殘殺、不排除,我們反而是倒退的。那我們有沒有辦法在這裡創造不一樣的群體?」她說。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