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的理由》劇照。(圖/新北市文化局提供)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今年20歲、被譽為「台灣最年輕」的導演楊逸帆,耗時6年拍攝反思台灣教育制度的成長紀錄片《學習的理由》,9月19日下午4:30在「府中15新北市紀錄片放映院」登場。本片以學生角度帶領觀眾反思教改議題,今年7月甫獲「亞美國際電影節」(AAIFF)「青少年製作獎」,歡迎購票前往觀賞。
新北市政府文化局表示,青年導演楊逸帆,14歲時拿起攝影機,耗時長達六年拍攝《學習的理由》,記錄他在國中時期面臨基測大考時的心理掙扎與無奈,以及他與當時一起就讀宜蘭人文學校的4位摰友,在台灣教育體系下共同成長的故事。時距6年,片中主角均已從國中讀到大學,種種變化,更可窺見教育與人生的一體兩面。
楊逸帆就讀的國中(宜蘭人文國中小)很特別,是一所以適性教學為理念的學校,獨輪車、戲劇、舞蹈跟語文、數學一樣列為正課,紙筆考試往往也被專題報告取代,教學中沒有分數與排名的競爭,目的就是讓學生充份探索、尋找自己的熱情,然而學生最終還是會面臨到考高中基測的壓力。
楊逸帆表示,從升學考試的教育體制中,發現台灣學校視野的狹隘,造就了許多不知道如何跟土地相處、跟社會互動的人。長達六年的拍攝期,楊逸帆透過本片開始深入研究教育,足跡踏遍海內外。他希望這部紀錄片能讓觀眾了解:教育應該鼓勵大家成為探索問題的人,而不是等待答案的人。
除了充滿前瞻性的作品《學習的理由》,9月府中15還選放了吳米森導演的《九命人》、《提著腦袋上學去》,探討過去威權式教育中體罰、髮禁的問題,除了思考台灣在教育改革時的文化矛盾,也讓近日鬧得沸沸揚揚的課綱微調議題,能從過去轉型的經驗去思考,人在面對改變時保守的心理抗拒為何。
另外,本月特別規劃「教育.新思考」專題的免費索票場次,選映阿根廷《沒有圍牆的學校》、中國《出路》、加拿大《無業世代》等紀錄片,除了從國際經驗取經教育改革的可能方向,也思考全球化問題對台灣教育會帶來什麼樣的衝擊。
嚴肅的議題之外,教育的紀錄片也有溫情的一面,《我愛小魔頭》新北市的老師,用他們的愛與耐心,讓學生充滿感激。九月的府中15,透過多面向的切入角度,希望讓觀眾對教育的思考能走出一條寬廣前瞻的道路。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