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台灣店家為了招攬陸客,會擺出簡體字牌。(圖/東森新聞)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繁簡之爭」向來是熱議話題,北京一位教授認為,社會過於美化繁體字,似乎恢復繁體字,人們的傳統文化知識就能提高,但事實上現行簡化字具有深厚歷史基礎和群眾基礎,迫切需要專業人員撰寫有關簡化字來源和漢字基礎知識的普及性讀物,以利於公眾正確理解和使用漢字、理解和支持國家語言文字規範標準。
根據《人民日報》報導,「中國文字學會第八屆學術年會」日前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與會者就歷代漢字、漢字理論與漢字發展史、域外漢字、漢字規範化信息化、少數民族文字等問題進行了討論。
中國文字學會會長黃德寬提出,今年是「新文化運動」100周年,100年前國家的命運影響了漢字的命運,以至於當時漢字是否應該存在都引起很大爭論,而如今,研究漢字的環境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黃德寬說,中國文字學者不僅關注漢字在中國的傳播與使用,而且開始關注漢字在周邊國家的傳播與使用;當前,文字研究工作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但近年來,引起社會關注和討論的有關漢字問題的觀點很多是由非語言文字專業人士提出的,可能會對社會公眾的漢字認知造成不良影響,不利於有關語言文字規範標準的制定和推行。
▲分辨是否大陸製商品?看包裝是否有簡體字!(圖/東森新聞)
而北京語言大學教授陳雙新認為,對繁體字的認識,社會上存在過於美化的傾向,似乎恢復繁體字或者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教授繁體字,人們的傳統文化知識就能得到提高。
陳雙新表示,實際上,現行簡化字具有深厚歷史基礎和群眾基礎,迫切需要語言文字專業人員撰寫有關簡化字來源和漢字基礎知識的普及性讀物,以利於社會公眾正確理解和使用漢字、理解和支持國家語言文字規範標準。
「繁簡之爭」向來是熱議話題,大陸使用簡體中文,也就是繁體字的簡化,有人認為簡體字無法有效表達原有的含義,例如「爱」(愛)無心、相「亲」(親)不見,香港網友甚至將它謔稱為「殘體字」。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