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明公布 3000萬獎金得主都怎麼花?

2015年10月4日 17:38

▲諾貝爾得獎人可以獲得高額獎金。(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諾貝爾獎將於5日起跑,最先公布出醫學獎,並以經濟學獎做為結尾。今年的桂冠得主在媒體的瘋狂關注、正式露面與頒獎典禮都落幕後,同樣也會面臨800萬克朗(約新台幣3000萬元)的獎金該怎麼花的問題,而最多人的選擇似乎是置產。

綜合外電報導,諾貝爾獎得主運用獎金的方法,從過去的經驗來看,各種選項都有可能,有的得主會把獎金捐給慈善單位或供科學研究之用,但也有的人則會用於意想不到的地方。

舉例來說,納斯爵士(Sir Paul Nurse)2001年贏得醫學獎後決定升級摩托車;1993年醫學獎得主羅伯茲(Richard Roberts)在家門前的草坪安裝槌球裝置;奧地利作家葉利尼克(Elfriede Jelinek)2004年得獎時則表示,獎金代表經濟獨立。

►►►秒飛遙遠國度--歡迎「ET看世界」粉絲團

諾貝爾獎基金會執行董事海肯斯登(Lars Heikensten)表示,多數得主不會大肆地購物,而至於會用在哪裡,通常與所屬國家、個人經濟狀況、平常收入、人生階段為何有關。

據了解,新科得主得獎頭一年,時間通常被參加不完的會議、演講與剪綵儀式占滿,要一段時間後才能決定怎麼花獎金。不過在願意透露獎金怎麼花的得主之中,置產是很受歡迎的選擇。例如2001年獲得物理獎的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克特勒(Wolfgang Ketterle),用自己分得的獎金買了房子,並挪一部分作為孩子的教育基金;1993年醫學獎得主夏普(Phillip Sharp)用獎金買下1棟有百年歷史的老房子;2012年物理學獎共同得主雅霍許(Serge Haroche)也表示:考慮會買房子。

值得一提的是,和平獎得主的獎金運用通常就比較簡單明瞭,因為通常都是頒給政治人物,或是受公眾監督的組織與維權人士;幾乎都捐給慈善機構,例如2009年的美國總統歐巴馬、2012年的歐洲聯盟及鄉村銀行(Grameen Bank)創辦者、孟加拉經濟學家尤納斯。不過前美國總統威爾森獲獎後,因為當年的美國總統不能拿政府退休金,擔心晚年生活,所以把獎金存在瑞典的銀行生利息。

文學獎得主則通常不會公開獎金運用方式。瑞典烏普薩拉大學(Uppsala University)諾貝爾文學專家甘德(Anna Gunder)表示:就算諾貝爾得獎作家頗有名氣,很多人還是不會靠寫作賺到錢;獎金雖然讓作家生活無虞,能有好些年自由自在地寫作,但只會維持約一年,之後還是得維持得獎前的工作型態。

★圖片為版權照片,由達志影像供《ET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未經達志影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