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新聞
▲住院醫師納入勞基法,又是一張不能吃的過期大餅?
每逢選舉到來,一些改革「希望」總是適時相隨相伴。如同這一次,衛福部喊出8年內「擬」將住院醫師納入《勞基法》,而勞動部也難得鬆口表示,將持續推動醫師、教師納入適用《勞基法》,立刻引起醫界廣泛討論,畢竟這議題喊了10餘年,醫界早已等不及。
回首醫師過勞暈倒、猝死的「黑歷史」,案例比比皆是:2009年4月,新婚兩年的奇美醫院前住院醫師蔡伯羌,連續工作30小時後,疑因過勞導致心肌梗塞在進入開刀房前昏倒;2010年12月,台大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至全,日日上班12小時以上,疑因過勞猝死家中;2011年4月,成大醫院實習醫生林彥廷,連續值班超過36小時後,猝死宿舍。
這一次,衛福部與勞動部將擬訂三部曲,採短、中、長期三階段保障醫師工時,短程由今年開始,將每周工時88小時納入教學醫院評鑑項目;中程是從2019年起,以《醫療法》制訂工時規範,目標將工時降為每周78小時;最終目標則是在2023年將住院醫師納入《勞基法》規範,讓醫師每周工時降到68小時。
8年時程 擔心人力崩盤
8年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醫師血汗過勞猝死的案例頻傳,醫師睜著疲憊雙眼看診已數年,還能再等8年嗎?
醫院經營方則擔心,醫院早已六大科皆空,一旦限縮醫師工時,若缺乏配套措施,醫師人力應接不暇,醫院最後也只得以「關床」應對,恐更影響醫療品質。
醫師公會全聯會秘書長蔡明忠表示,「我們完全同意住院醫師納《勞基法》,希望主治醫師也要,但同時也得維護全民健康、醫療品質沒有疑慮,若一時之間主治醫師加住院醫師都納入《勞基法》,醫療體系勢必會崩盤。」
蔡明忠認為,應循序漸進推動,養成一名獨立作業的醫師需費時10到12年,八年計畫有其依據,若倉促推,工時突然變短,也可能危及病人健康,「明年將增加100名公費醫師員額,人力補足需要時間慢慢推動啦。」醫界不應操之過急,8年是應有的緩衝期。
蔡明忠解釋,推動限縮工時最大的問題在於「醫療人力不足」,可以「專科護理師」以及「醫師助理」來補足醫師的工作,「比如說,在醫師指示下開醫囑,按主治醫師指令下去工作,這在專科護理師的職責條例裡都有明確規範,哪些東西是可以執行,我相信可以讓專科護理師去執行,這是補充人力中最快的方式之一。」
蔡明忠表示,既然決定減少工時,住院醫師薪資也應該調降、訓練時程也該延長,「符合《勞基法》後,工時變成88或68小時,工作時間變少,人力成本增多,所以薪資要調降,略微降薪。」
醫師人數不患寡 而是患不均
但醫勞盟理事長、新光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張志華卻有不同看法,「醫師工時縮短,醫院得關床、醫師薪水得調整,這些都只是假議題。」
醫療需求是被創造出來的,張志華說,落實分級轉診、家庭醫師制度,病患就不會全擠在醫院門診,推動健保給付考量醫療風險成本、醫師勞動成本,才能遏止高風險科別醫師人力不斷流失。
「台灣醫師不是不夠,而是不均,不可能因為限制工時醫療體系便因此崩盤,外界將焦點放在工時長短也是誤導,現行體制下,醫師本來就已經在延長工時,本來就是沒把事情做完不能下班,重點是醫師加班就該給加班費呀。」張志華說。
張志華表示,住院醫師納入《勞基法》方向是正確的,問題在於相關配套措施怎麼落實?當分級轉診、家庭醫師制度沒有罰則,醫院造假班表衛福部持續放任不管,醫師納不納入《勞基法》喊再久也沒有用。
事實上,若以人數計,台灣醫師並沒有短缺現象,「不患寡」而是「患不均」。根據國衛院2014年的醫師人力評估研究,若現行醫療體制未改,內、外、婦、兒、急診等五大科,8年後將一共短差5000人,但若不計科別端看總體人力卻又沒有不足現象,換句話說,醫療人力面臨的困境,向來都只是「分配失衡」。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