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做家事的媽咪,容易因手腕過度使用而造成肌腱發炎。(圖/達志/示意圖)
文/成大醫院
診間常有患者因大拇指基部疼痛而到院就醫,經診察後發現,疼痛主要來自控制大拇指外展或伸直動作的肌腱發炎,俗稱「媽媽手」。乍聽此一診斷,患者常疑惑「我又不是媽媽」,何來此症?
成大斗六分院骨科張瑋倫醫師指出,之所以被稱為「媽媽手」,是因為常好發於須每天做家事的媽媽,尤其是新手媽媽,因須長時間用手腕部位托著嬰兒的身體背部,虎口處又過度伸展,常導致大拇指肌腱過度拉扯,繼而引起疼痛。
張瑋倫醫師表示,俗稱的「媽媽手」起因於肌腱發炎,病灶的位置靠近拇指根部的手腕。患者主要是因手腕過度使用或用力不當導致手腕肌腱發炎,使得腕部的外展拇長肌及伸拇短肌腱鞘的滑膜內層發炎而造成狹窄。這層滑膜與肌腱間有一些潤滑用的滑液,可以減少肌腱活動時的摩擦。若手腕過度使用,滑膜就會因發炎而縮緊。滑液就無法適時發揮作用,影響肌腱自由移滑時的動作。
根據統計,30至50歲的女性易罹患此症,女性好發程度更高出男性六倍之多;張瑋倫醫師表示,近年來有許多新好爸爸自己會帶小孩,也有較高機會發生。另外有些職業,如需長時間操作機器、炒菜、打字等工作,像廚師、餐廳服務生等,因長時間使用雙手,也可能因施力不當或過度使用造成發炎現象。另外,現代人常滑手機,也是潛在拇指肌腱發炎的族群。
張瑋倫醫師說,「媽媽手」最重要也是最簡單的預防方法,就是盡量減少過度使用拇指的張、握、壓、扣等動作,多休息、避免過度使用手部的動作,維持正確的姿勢。例如在抱嬰兒時,盡量五指併攏托住小朋友,將力量平均分散於五指,避免寶寶的重量完全由虎口及大拇指承受,這樣就不容易傷到大拇指了。
急性期時,可使用口服非類固醇類或消炎止痛藥物,但張瑋倫醫師亦指出,應同時配合物理治療,配戴手部護具來保護手腕。他說,運用夾板固定好手腕和拇指的姿勢,讓腕關節伸展15~20°、拇指偏向橈側30°,可減少手腕肌腱之過度勞動。
至於已經形成慢性疼痛的患者,除手腕需要固定外,則應配合復健,局部熱敷按摩,再搭配拉筋運動以及適量的肌力訓練,強化肌腱的耐力。必要時可使用局部少量類固醇注射,來解除疼痛。
對於少數發炎或疼痛等症狀利用保守療法而無法改善者,張瑋倫醫師說,可考慮利用小傷口手術將手腕處的肌腱外鞘膜切開,消除肌腱滑入腱鞘中的障礙,以減少磨損和發炎症狀;同時手術後穿戴護具固定,避免復發。
(本篇內容旨在提供一般醫療衛教知識,如有不適或疾病,應尋求專科醫師的診治,以免貽誤病情,並能獲最佳治療的效果。)
本文作者:張瑋倫,現任國立成大斗六分院骨科醫師
文章來源:成大醫院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