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顧玉玲
明天(二十日)早上召開的全民健保會,即將討論健保費率調降。全民健保實施二十年,好不容易帳目上轉虧為盈,預計至年底將累計2,350億元,換算有5.5個月的安全準備金。衛福部率先在十月中旬宣布將補充保費的扣繳額度提高,共有三百萬股民受益;工商團體隨即跟進,在健保會提案調降費率0.5%,勞工及消費者代表也紛紛加入連署,大餅人人有份,可望於明日過關。
且慢!砍費基、降費率,真的是「還利於民」嗎?
長久以來,健保最為人詬病的,就是保費過度依賴經常性薪資所得,將資本利得排除在外,形成受薪階級扛著有錢人走的逆向分配。2013年二代健保開徵補充保費,將高額獎金、兼職所得、執行業務收入、股利所得、利息所得、租金收入納入,才稍稍開啟了健保費基合理化的一小步。不料二代健保實施才三年餘,行政院竟片面將股利、利息、租金所得的開徵額度自五千元一舉提高至二萬元,尚缺漏不全的費基又破了一個大洞,預估未來一年將減少四十二億保費收入。
費率原就是相對浮動的,重點是擴大保險費基的公平負擔,才有穩定的財源。此時要談降費率,不如先檢討行政院未經健保會審查,不得片面決定減免補充保費,作為執政黨拉抬選情的買票禮。費基殘缺不全,冒然降費率也只是圖利企業主,被保險人的減免無幾,但人人都從健保盈餘中挖點零頭走,大選一過很快就要面臨保費不足又需調昇的缺口。
建立公平穩定的費基,最重要的還是廢除個人所得的扣除方式,將薪資、投資收益等都納入家戶總所得計算,費率也不再分層計算,一般保費的4.91%與補充保費的2%合一統整,既可以簡化行政程序,也有助於公平收費。費基擴大了,費率自會合理下降,若急於在稍有盈餘時搶著喊價降費率,不過是更加鞏固了殘破費基的正當性。
健保會成立,將原本的「健保監理委員會」與「健保醫療費用協定委員會」整併,由被保險人、雇主、醫事服務提供者、專家、官方等代表組成,就是為了對健保收入及支付有民主參與的協商過程,透過收支連動機制,確保財務穩定。也就是說,健保會不只管錢從哪裡來,也分配錢往何處去。若只是量入為出,就可能造成自付額的比例愈來愈高,任令健保成為次級醫療;反之,若是量出為入,則不免成為醫療財團的提款機,無上限的醫療單據拖著全民掏錢付費。
收支連動不只是讓被保險人和醫療供給面討論合理的保費負擔,也同時檢討支出分配。健保論次計酬的支付制度,變相獎勵「人民多看病,醫院才賺錢」,形成重醫療輕預防、大量非必要的醫療與檢驗行為、未經評估的臨終急救、血汗的醫護勞動條件。愈見肥腫的商業醫療體系拿走了健保最多的養分,付費者卻變成供養者,離健康自主愈來愈遠。全民健保雖有最高的政策滿意度,醫病關係卻是前所未有的緊張扭曲。
說到底,收支連動是手段,目標是促成全民健康。若以健康為主體,健保支出應該加強防疫、公衛、養生與降低傳染,社區醫護成為我們的健康協助者,讓醫備競賽的教學醫院回歸重症治療與研發疫苗新藥的工作。
健保會標榜全民參與,保費調整案也許是成立以來最受外界注目的議題,就看在重大決策上,委員們能否致力讓相關資訊透明化、普及全民?不急於追求「幫大家省錢」的表面業績,而更審慎地作出健保收支的利弊評估,以公聽、研討、網路討論促成全民參與。作為被保險人,我們更在乎的是保費的公平分攤,支出的合理分配,回歸日常生活的健康需求,而不是炒短線式的忽漲忽降。全民參與的精神,就是讓更多人知道我們的錢被如何使用,我們的社會能否更健康,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能否更公平?
這才是此次健保爭議教給全民的事。
●作者顧玉玲,「社運工作者,現為「人民火大行動聯盟」成員,「台灣公衛促進會」理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