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lumahin回家了!布農族文物離台博館重返海端鄉展覽

▲海端鄉布農族耆老們吟唱祝福歌謠。(圖/文化部,下同。)

記者蔡紹堅/綜合報導

國立台灣博物館與台東縣海端鄉公所(海端鄉布農族文物館)主辦之「kulumahin回家了—台博館海端鄉布農族百年文物返鄉特展」,從今年12月12日起於海端鄉布農族文物館展出至105年6月12日止。策展團隊共挑選了64件台博館藏海端鄉布農族文物,幾乎所有館藏海端布農族文物都在此次展覽中「傾巢而出」,數量之多創下台博館文物返鄉的紀錄。

在啟運記者會上,除由耆老們親自至台博館進行祈福儀式及吟唱小米祈禱豐收歌謠迎接文物外,也展示台博館典藏的「男子幾何紋飾獸皮帽」、「男子背心」、「改裝栓式單發步槍」、「菸草袋」等四件布農族文物,並由耆老胡金娘分享文物返鄉心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海端鄉布農族耆老們表演報戰功。

「kulumah in」為布農族語「回家」之意,是族語裡常使用的「回家」用語,特別用於叮嚀在外的族人該回家時使用,在象徵意義上告訴文物們該回家了,可見族人對於文物回鄉展出之期待。台博館陳濟民館長表示,台博館收藏的這批來自海端鄉的布農族文物,其年代多數已超過百年,過去鮮有機會獨立展出,現能整批重返原鄉展出,深具歷史意義。

在64件返鄉文物中,包括了多件布農女性精湛織藝的服飾,其中尤以一件結合了布農族郡社群與布農族巒社群百步蛇紋飾風格的「男子背心」最為珍稀。布農女性善織,男性則長於狩獵,在這次返鄉的文物中,有多件文物反映出男性狩獵文化的特色,如兩把打獵用的改裝獵槍,其中一把「改裝栓式單發步槍」來自於海端鄉霧鹿社,槍柄上帶布農特殊的紋飾,顯示原主人是多麼珍視這把「獵人的第二生命」。狩獵之外,布農男性也以善於鞣皮製革而著稱,由罕見的雲豹皮所製成的上衣,以及一頂雕紋繁複的「獸皮帽」,一帽一衣間充分展現出布農男子精湛的鞣皮製革技術。織獵之外,也特別選擇大量布農生活器物,如盛酒水的大陶罐、木壺,各種類型的編籃與編壺,木匙、各種葫蘆(匏)器、骨角器與農具等,反映出傳統布農族生活的智慧。

除了返鄉文物數量破記錄外,此展覽的籌備與田野調查過程也非常詳備。海端鄉余忠義鄉長表示,自今年6月中海端鄉耆老入台博館庫房檢視文物後,7月起海端文物館即啟動田野訪談,邀請鄉內10位來自崁頂、加拿、海端、初來、霧鹿、廣原等村的耆老與工藝師們,逐一對文物進行指認解說和討論。8月底開始延伸訪談,針對特定文物進行製作工法的記錄工作,包括鞣皮、口簧琴、植物染等幾乎失傳的工序都予以耐心紀錄,如鞣皮的工序就花了近一個禮拜做紀錄工作。除了公部門的博物館與地方文物館參與外,也邀請海端鄉的工作坊與傳統藝師共同策劃內容,製作情境造景,增加展示詮釋的豐富性,期望參觀民眾能藉由展覽重新瞭解布農族特有的文化意涵。

▼海端鄉布農族耆老胡金娘分享文物返鄉心情及介紹「男子背心」文物。

文化部文化資源司陳冠甫司長於致詞時表示,透過台博館「大館帶小館」計畫,讓博物館典藏文物送返原鄉展出,鼓勵部落進行展覽詮釋,除了凝聚族人認同,也透過獨特的策展模式,使博物館與原鄉透過文物重新建立更深厚的關係。今天立法委員孔文吉也特別出席啟運記者會,並於致詞時表示此展可說是布農族之寶返鄉展出,並對文化部落實泥土化政策及台博館對推廣原住民文化所付出的心力,表達肯定與支持。另來自海端鄉霧鹿村的胡金娘耆老則表示很高興祖先流傳下來的文物資產能回到家鄉展出,此次的返鄉之旅不僅凝聚族人的心,並透過訪談耆老,將文化的靈魂及記憶保留下來。

海端鄉布農族文物館位於台東縣海端鄉海端村2鄰山平56號,免費參觀,開放時間為週三至週日上午9時至下午4時(週一、二休館),詳情可電洽台東縣海端鄉公所089-931370 或海端鄉布農族文物館089-931638查詢。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