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家興/當自嗨妨礙進步,出走就是義務

2015年12月9日 10:51

▲兩岸互聯網論壇。(圖/翻攝自中國台灣網)

文/葉家興

《華爾街日報》最近在網上有一個短片,名為「Mobile Payment: Going Cashless in China」。記者提到中國大陸2015年第二季利用移動裝置支付消費金額已高達5400億美元,並在報導中實際示範如何僅用智慧型手機過一天的生活。片中記者在超市、便利商店、遊樂園、搭計程車、餐廳、電影院,使用移動支付,不僅方便,更比付現便宜。這種對消費者的便利及優惠、遠遠超過了香港的八達通、台灣的悠遊卡、iCASH等。

另一方面,台灣「先知資訊」(Knowing)的資料顯示,台灣人使用的前20大手機APP,沒有一個是台灣人自己做的。同樣地,大陸《第一財經日報》也專題報導,台灣的企業與人才被鎖定在硬體、晶片、代工等行業,卻錯過了整個互聯網時代,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也跑慢了。

不少台灣年輕人到了北京、上海、深圳之後,體驗了各種食衣住行各種「分享經濟」的APP之後,對比台灣同類型APP(如果有的話)難以忍受的用戶體驗,馬上會反思:「不走出來,不知道外面有更多東西。」無獨有偶,台灣雪豹科技今年主辦紫牛戰隊選拔出的5個創業團隊,在參訪過北京中關村創業街之後,也有2個創業團隊決定移居北京。

一位台大電機學弟在普林斯頓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後來投入諮詢行業,現在在上海一家外資企業擔任銷售策略總監。這學期開始在復旦、交大、同濟大學等校當特邀講師,和一些企業家合開了一門學分課「成功之道」。他發現大陸青年的競爭力驚人,當地大學生對於自己的夢想、人生、職場、和創業都充滿熱情,再加上政府推動萬民創業和大眾創新,年輕人熱情與動能很大。

不僅是一線城市如此,台灣手機應用EatMe創辦人利用四川成都海外華人創業週走訪該地,出乎意外看到:「六十歲的計程車司機拿出手機收費、路邊電動車可以直接用APP一秒打開門鎖租車開走、巷子內的麻辣火鍋老店要你自己用手機點餐、辦公區的上班族早餐中餐全部用手機外送搞定...」連台灣的第一線網路創業者,也都要親自走一遍,才相信大陸的網路創業革命,早就已經在二線城市遍地開花了!



台灣幾乎沒有言論管制,資訊的流動照說是暢行無阻,但為什麼我們對大陸驚天動地的變化毫無所知?特別是網際網路平台的廣泛利用,讓弱者可以發揮技術力量,為許多有夢想的年輕人帶來翻身機會。何以我們的年輕人自我感覺良好,對彼岸巨大的淘金機會渾然不覺?在大陸快速發展彷彿「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的時代,許多人對其認知仍停定格在某些片段狹隘的歷史印象之中,而這刻板印象的型塑,是否與有心媒體選擇性的報導脫不了干係?

紐約大學心理系的三位學者曾在一篇論文中提到,人們所暴露的語言環境,會深刻影響行為。他們設計幾個實驗,隨機安排紐約大學的學生參與。實驗發現受試者只不過做了20分鐘不同字詞的句子重組練習,竟然會影響受試者接下來的行為。例如,接到「粗魯字彙」造句練習的受試者,相對以「禮貌字彙」造句的受試者而言,更缺乏耐心,更快打斷別人對話。而接到「年老字彙」造句練習的受試者,竟受到字詞心理暗示及刻板印象的影響,在做完練習離開大樓時,走路的步伐放慢,使用更多的時間才走出實驗所在大樓。

實驗結果說明,人們所接觸的文字語言,潛意識裡影響了其行為及社會互動。換言之,語言的「促發效果」(priming effect)可以強化偏見、刻板印象。因此,當我們所聽聞的報章媒體總是以負面的詞彙提及對岸,加上臉書等社群網站的演算法設計,同一類型、來源的言論會反覆不斷在動態更新出現,使我們始終暴露在關於大陸的某一種成見的印象中,就失去了基於事實與邏輯的客觀判斷能力。

有一種人最沒有本錢擁抱歧視與偏見,那就是家無恆產的弱勢者,因為我們必須耳聰目明,在充滿機會的地方打拼。炒股炒房的既得利益者不必管人家如何進步,因為他們有本錢選擇自己「想相信的」去信仰,有本錢鎖在偏見泥沼裡自嗨。但是,只能靠自身力量才能翻身的弱勢者,我們有本錢隨波逐流在負面的辭海裡嗎?有人就算生活在充滿成見的世界裡也一樣吃香喝辣,而我們跟著本土貴族穿保護主義的小衣服,充當歧視他者的馬前卒,還以為自己出頭天、高人一等,這樣就能跟著一起吃香喝辣嗎?

或者,應該早點認清現實,離開負能量的世界。而當停滯成為現實,出走就是義務。正視進步的機會之地,遠離焦慮和抱怨。因為焦慮和抱怨是紈褲子弟風花雪月的娛樂,我們作為沒有資源的一群,走出去競奪別人的資源都來不及了,哪來時間為莫名的本土優越感當啦啦隊呢?

●作者葉家興,在香港吐露港灣生活與任教的台灣客家人,出生在《冬冬的假期》電影裡的小鎮苗栗銅鑼,台大電機系學士、經濟所碩士、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精算、風險管理與保險博士。1996年離台前在金門太武山麓服役兩年。譯有《經濟學與社會的對話》、《世代風暴》、《助人為獲利之本》、《當經濟指標統治我們》等。著有《理財與保險--迷思與反思》、《陸生元年》、《未來事件交易簿》。以上言論為個人立場。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