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倩/性別友善廁所真對性別友善嗎?

2015年12月15日 11:04

▲成功大學也推行「性別友善廁所」。(圖/成功大學提供)

文/雷倩

朋友的臉書貼出中山大學管理學院新整建的「無性別廁所」。照片裡的廁所門口掛著一男一女的標誌,裡面一邊是五個有門的廁間,另一邊是三個洗手槽。據筆者所知,世新大學、成大亦有類似的設置。這類的廁所在國外稱為無性別(unisex)、多性別(all gender)、或中性(gender neutral)公廁,而在行政院及各級政府的公文書裡面,它們被賦予了一個美麗名稱「性別友善廁所」。

台灣主張「性別友善廁所」最常舉的理由有二:一是父親帶著幼女不方便進男廁、母親帶著幼子不方便進女廁、或長者必須有人陪同如廁。這一點我非常同意,如果能像身障廁所一樣,廣設親子廁所或其他特殊需求廁所,可以保障使用者之尊嚴。二是公共設施男女廁所比例失當,絕少公共場合能做到應為1:2的男女公廁比。但解決之道應是增設女廁以符合使用比例,或如大型表演場所,在特殊情況時管控男廁改由女性使用。

既然上述理由的合理解決都不是強迫男女兩性同時使用多隔間公廁,那麼,目前大學裡主動設置男女多間混用型「無性別廁所」的作法,真正原因是什麼?為什麼他們相信這樣的廁所是「性別友善」,而且代表進步觀念?

要討論這個問題,首先,我們需釐清男女多間混用型公廁究竟如何「性別友善」?

根據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之調查,男女多間混用型公廁設計上有許多應特殊注意事項,例如:降低隔版以避免偷窺,廁所單間內置洗手台以避免共同空間使用之尷尬,播放音樂或流水聲以避免如廁尷尬等;可見,男女多人混用型公廁對無論男性或女性的使用者而言,有許多隱含的尷尬與不便,何「友善」之有?

事實上,國外無性別或多性別廁所多半是單間,其目的在增加使用彈性;少數地方多間式男女混用則是為了突顯特定性別認同考量,主張讓不願去男廁的男性或不願去女廁的女性,有比較「友善」的另一種選擇;最極端者如休士頓,甚至一度容許男性依「自我性別認同」而可以進入女廁,後來經市民「保護女性如廁安全」公投才否決取消。除此之外,實在沒有理由說男女多間混用型公廁是「性別友善」。

其次,我們要問,誰同意設置男女多間混用型公廁是可接受甚或進步的?

我們周遭國家的經驗顯示,從男女混用公共廁所到男廁女廁分開、隱私保障增高,是國家發展的進步指標。一個國家的公廁不只是文明的象徵,更是婦幼安全的防線;男女多間混用式公廁,最低限度需妥適處理各種安全與隱私的考量。即便是歐美國家,也是經過長期、大規模的社會討論,近幾年才開始有極少數「無性別廁所」的設立。

▼ 大安區公所六星級「性別友善廁所」。(圖/台北市政府提供)

台灣在沒有經過社會討論下,行政院性別平等處即自行發動公共場所要設置「性別友善廁所」,以其行政位階要求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及營建署規劃,該二單位研議後發文中華民國全國建築師公會、6直轄市政府、台灣14縣市政府及福建省連江縣及金門縣政府參照。其中一些縣市(如台北市)更已經要求各級學校「檢視校園環境及廁所標示,以符合多元性別之需求」。

別的不說,光就學校公廁而言,有人問過家長:您們放心自己的心肝寶貝,在學校裡最私密的廁所空間是男女多人混用的嗎?在家長擔心校園安全的此時,政府有何正當性向特定意識型態低頭,強將學校的公廁型塑為「政策樣版」?

多元與友善是美好的價值,但在台灣卻被少數的權力擁有者扭曲;在有意誤導的美麗包裝下,許多事已經在全民未知未覺中悄然改變!筆者完全贊成在公共場合增加單間式的特殊需求廁所,幫助親子、需協助的長輩、以及有特殊性別取向的人,能有尊嚴的使用公共設施。但我反對政府在未經社會討論下,運用公權力引導台灣的各級學校,建置男女多間混用式公廁;更反對少數特定人將這種激進作法,包裝為進步價值來蒙蔽台灣的善良百姓!

●作者雷倩,台大外文系畢、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碩、博士,東森電視公司董事、國票金控獨立董事。以上言論為個人立場,與公司無關。88論壇歡迎雲友更多參與,也歡迎網友發表高見,投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