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病纏身...巴金患錯失愛女婚禮 深腦刺激術助她赴英抱孫

2015年12月21日 19:24

▲黃女士在罹患帕金森氏症後,四肢僵硬、不良於行。(圖/禾唯公關提供)

▲黃女士在接受深腦刺激術治療後,不僅可正常行走,還能搭飛機出國探親。(圖/記者嚴云岑攝)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現年59歲的黃女士,10年前罹患紅斑性狼瘡,緊接著又發現左腦出現15公分的腫瘤,開刀切除後影響到三叉神經,四肢變得幾應,也無法行走,經診斷為罹患巴金森氏症。在黃女士罹病後雖然持續用藥物控制,但情況仍無顯著改善,又因為行動不便,就連最疼愛的女兒遠嫁英國,都無法親自參與,所幸在接受「深腦部刺激術」後,病情得到改善,不僅可恢復正常行走,今年更遠赴英國探望女兒與孫子,共享天倫之樂。

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屬醫院院長林欣榮醫師表示,巴金森氏症是一個運動神經系統退化的疾病,主要是因黑質組織多巴胺細胞退化死亡,當運動神經退化超過百分之60時,人體便會出現手抖、走路僵化等輕微症狀,發生率隨著年紀增加有明顯上升的趨勢,「65歲的發生率為15%、75歲為35%,85歲更來到55%」。

林欣榮說,巴金森氏症主要分為典型與非典型2種,前者又稱「原發型帕金森氏症」,可透過吃藥與植入晶片控制,但只有20%的患者屬於此類。另外80%的患者皆屬非典型患者,除了巴金森氏症外,更合併有中風、大腦退化、小腦退化、多系統退化症等疾病,只能靠藥物治療。

▲中國附醫北港分院院長林欣榮醫師。(圖/記者嚴云岑攝)

深腦刺激術是利用2根0.1公分的細針,在患者腦部的下視丘植入電極晶片,以電流刺激腦部神經,讓肌肉可以在不破換大腦組織的情況下正常出力,同時可由醫師症狀調整放電量,許多典型患者在植入晶片後,服藥量多能逐漸減少,有些患者的用藥量更能減少到一半以上。林欣榮說,深腦刺激術的主除了治療帕金森氏症外,對癲癇、肌力不全等患者,都能起一定程度的作用,最近美國更將這項治療技術用於失智症與憂鬱症患者的臨床實驗,10名患者中有6~7名的病情得到控制或改善,療效顯著。

黃女士今(21)日出席記者會分享罹病後的心路歷程,她的步伐雖然不如普通人輕盈,但也算的上穩健,說話的聲音也十分清楚。她說,在做了深腦刺激治療後,不僅能走路,就連家事也能自理,今年還坐飛機到英國待了7天,拜訪女兒與從未曾謀面的小孫子。談到此時,黃女士因病略微歪斜的臉上露出幸福的笑容,「我的孫子真的很可愛」。

▲黃女士與先生到英國與未曾謀面的小孫子合影。(圖/禾唯公關提供)

「深腦刺激術屬極度精緻的為創手術,患者可在局部麻醉的情況下植入電極晶片,植入過程僅需1~2小時,但確定位置卻需要6~7小時。」林欣榮說,全台約有4萬多名巴金森氏症患者,但僅有2%的病患,會因為抵抗力不好,遭到細菌感染,「整體來說相對安全」。

目前做一次深腦刺激手術約需100多萬元,雖然晶片可永久使用,但連接晶片、植於胸前的調節器,每隔5~9年就要換一次電池,為了幫民眾減輕負擔,衛福部健保署也對符合「原發性巴金森氏症」等4項條件的病患,提供1次電池補助,約可幫患者省下40~50萬的醫療支出。

▼黃女士分享術後心得。(影/記者嚴云岑攝)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