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經過兩代人的持續努力,考古學家在位於西安的秦漢櫟陽城遺址內首次出土了清晰的「櫟陽」陶文,並首次確認發現「商鞅變法」發生地的「秦都」櫟陽,爲研究秦都發展史和秦漢時期的社會歷史文化等提供了重要資料。
秦漢櫟陽城遺址位於西安市東北方的閻良區,因其在秦漢史上的重要地位在2001年被公布爲中國大陸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在前期工作基礎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市考古文化保護所等組成的阿房宮與上林苑考古隊,2013年開始重啓秦漢櫟陽城的考古工作。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劉瑞說,在前期考古勘探的基礎上,2015年考古隊重點開展櫟陽城三號古城、櫟陽城二號古城路網、櫟陽城北大型溝渠的勘探工作。通過細緻考古工作,不僅可以確認櫟陽三號古城是「商鞅變法」發生地的「秦都」,而且出土首次發現「櫟陽」陶文和大型建築基址等重要遺跡,進一步佐證了櫟陽城在秦漢史上的重要性。
文獻記載,公元前383年,秦獻公將秦朝的首都從陝西鳳翔的雍城遷至櫟陽,至此,櫟陽成爲了新的「秦都」,存在約35年。期間,發生了中國古代歷史著名的「商鞅變法」。作爲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帝國,秦王朝雖然只有短短的15年,但實現了中國古代由王國時代向帝國時代的轉變。因此,此番對櫟陽的考古研究十分有價值。
從出土文物(特別秦封泥)看,這地方有櫟陽工室,可證其在當時是重要生産中心,而且秦簡裡記載這裡有當時除咸陽外最大的糧倉。到秦末漢初時,西楚霸王項羽分封諸侯,讓秦的三個降將分治秦之故地,其中之一司馬欣分封地的首都就在櫟陽;而漢高祖劉邦在漢長安城未營建前也曾以櫟陽爲基地,其父親長期住在櫟陽。
劉瑞介紹說,兩年多來的大規模的勘探,不僅複勘了上世紀勘探的城址,其時代爲漢初到漢代中期;還新發現了一個夯土牆,其時代上限是西漢中期,其下限則被東漢早期墓葬打破,意味著到新莽或者東漢早期被逐漸廢棄。
而在大規模勘探基礎上新發現了一些花土和夯土遺跡屬於一座新的古城,其存在時間跟戰國到漢初的櫟陽城(秦都櫟陽)的時間相當。
劉瑞說:「去年秋天我們在新發現的古城附近進行了大規模的勘探,發現了一系列的夯土建築。在夯土南側,有一個邊長100米左右的大型院落,四周有廊房,而圍繞中間沒有發現任何建築,好似一個大型的禮儀性質的廣場,但在它北側發現了至少三座大型建築,由南向北可編爲一號、二號和三號台基。今年對這幾個建築進行了試掘,台基的大體情况已經出來,其中一號台基南北的寬度在23米左右,東西長度是40多米,無疑是櫟陽宮的高等級建築。」
記者看到,考古人員還發現了大量秦漢時期的遺物,其中許多文物與秦都雍城的出土物基本一樣。一件新出土的殘陶器的肩部清晰地刻著「櫟陽」兩字,爲櫟陽城的內涵提供了「櫟市」刻字之後的進一步證據。
此外,考古人員在櫟陽城遺址的勘探中,在石川河西側發現東西向兩條大型溝渠,初步認定應於秦漢時期著名的水利工程——鄭國渠和白渠有關,爲研究櫟陽城的整體空間、歷史格局等提供了新思路。(新聞來源:新華社港台部)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