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宗龍從小在萬華街頭長大,幼時記憶成為他創作《十三聲》的重要養分。(圖/記者李毓康攝)
記者顏賽芬/台北報導
雲門2藝術總監鄭宗龍與音樂人林強30日在三創數位生活園區展開對談,由《ETtoday東森新聞雲》獨家線上直播。鄭宗龍感性地聊到媽媽,「我只要跟我的母親聊到童年她就會開始掉眼淚,國小沒有畢業就是因為繳不出學費被趕回家,所以她說『你要加油、不要讓人家看不起』。一直在想為了不讓媽媽掉眼淚,我可以做些什麼。《十三聲》某方面也是在做這個。」
鄭宗龍從小就生活在萬華街頭,小小年紀就在路邊賣拖鞋,「爸爸說,最好的教室在街頭。我的寒暑假都過得非常開心,會玩警察抓小偷,是真的警察,抓的是攤販。那時候我知道要怎麼鑽小巷子跑得最快。」
這段記憶成為創作的養分,融在《十三聲》裡。「在那個尿涕路邊長大的孩子,整個街上都是這樣的人,為了生存他們把聲音喊出來,為了生存身體才會有那種姿態,這個作品想要表達的就是這個吧!」
當他開始創作,鄭媽媽提到以前在萬華街頭有個一人劇團,聲音變男變女,忽老忽少,「只要這個人來,大家就會說『十三聲來了!』」鄭宗龍靈光一閃,決定新舞作就借用這位傳奇街頭藝人的名字來象徵萬華街頭的生命力。
▼林強和鄭宗龍分開創作音樂和舞作,合起來的時候竟然非常搭。(圖/記者李毓康攝)
然而,鄭宗龍在創作時不斷的向自己提問,例如有一段演出是想藉由舞者的聲音跟肢體重現小時候在艋舺擺地攤各個攤販叫賣的聲音,「第一次排的時候,舞者在台上大吼大叫,我看完臉都紅了,有一種羞恥感,如果它發生在捷運裡會很丟臉,我很想把這段拿掉。當下我感覺到自己對美學有一種高低的標準,廟堂裡的神像都是翹腳,但是我們人在外面不能這樣坐,會被罵、覺得『不美』。」
創作夥伴何佳興的一席話解開了鄭宗龍的結,他說,「以前的人心情不好的時候,會到山上找一棵樹大吼大叫,這棵樹就是這個人的心理醫生。」林強也提到侯孝賢導演曾說過,「文化到最深處其實完全都是一樣的。」終於解開鄭宗龍心中的結,這段表演得以繼續保留在舞作中,讓人能意會當年萬華喧嘩街頭。
講座中鄭宗龍大方開放地分享《十三聲》的創作理念分享,有興趣了解更多的讀者可以到《ETtoday東森新聞雲》獨家轉播網址觀看完整片段(點此觀看)。《十三聲》為兩廳院TIFA藝術節鉅獻,今年3月11日起將在國家戲劇院演出,並從台北出發,再到台中、嘉義、高雄等地巡迴演出。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