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報/東協廣場系列(4)被忽視的移民工及在地需求

文、圖/陳靖偉

編按:台中市長林佳龍2015年宣布,將把現行台中火車站前「第一廣場」打造為「東協廣場」,表示將結合市府各局處與民間單位的力量,共同提出以移民工為主體的空間規劃,並說出「新移民就是東協廣場的主人,希望共同維護東協廣場的經營」等語。

今年一月,四方報採訪台中市中區區長黃至民、第一廣場總幹事胡斯喻、綠川里里長薛雅文,移民工團隊「1095,」發起人官安妮及一名在地工作者,期瞭解當地移民工需求及一廣初步規劃方向。

日前於台中舉辦移工故事展,並於一廣鄰近設立東南亞書攤及開辦導覽活動的「1095,」團隊負責人官安妮及一名在地工作者,鑒於與移民工相處經驗指出,移民工對於第一廣場有各種期待,並希望中區民間力量能更加認識移民工;移民工本身也需做好社會參與的準備。

官安妮表示,雖移工工作地點附近也有店家,但一廣是台中市唯一較具規模、能滿足移工休閒及消費需求的場所,「他們首先當然是希望一廣不要消失。」此外,部分移工也反映台灣無法找到東南亞的知名品牌,僅能被動接受一廣既有的商品。

「市長來宣布成立東協廣場當天,雖然有翻譯同行,但移民工還是不知道東協廣場的構想。」她認為移民工在台有許多生活和知識上的疑問,對台灣在地旅遊資訊也相當關心,故期待東協廣場能設置提供多語諮詢的平台,或至少提供翻譯過的書面資料。

針對印尼籍移工,官安妮說,目前除位於大墩南路的台中清真寺外,並無開放穆斯林禮拜的公共空間;東協廣場既以對移民工友善為理念,她建議能設置簡約的祈禱室。

官安妮提到,中區有相當數量的青創團隊、社會企業或公益團體,在文史及社造方面成績斐然。在她看來,東協廣場不應只為商業思維主導,若可規劃使多種議題團隊進駐舉辦課程、活動或成立共同工作空間,將能滿足台灣民眾及移民工消費之外的需求。

在地工作者:新住民應有更多社會參與

在地工作者表示,台中市中區曾從全市最精華的區域,變成高空屋率,人口及商業紛紛外移的老舊城區。新住民進駐並開店後,為中區帶來以移工為主體的消費人潮,相當程度是活化了中區的經濟發展,但民眾對於中區的觀感卻趨向負面。

從三、四年前開始,公部門及民間單位在產權紛亂的狀況下,著力於推動社區營造及文化、歷史層面的發展;如今又面臨多項公共建設,第一廣場也在移民工匯聚的前提下欲轉型為東協廣場,「在這個脈絡下,有很多是可以提問的。」

她進一步指出,若因公共建設導致物價及房、店租的上漲,讓原有的新住民店家及移工遷移別處,而青年創業或文史工作者卻來不及成熟,是否會導致中區發展停滯甚或衰退?部分台灣人對於移工聚集仍有負面觀感,那麼公部門規劃公共建設時是否考慮移工的需求,以應對可能的抨擊?

另一方面,中區既有眾多民間團體,是否也將新住民納入思考及溝通範圍,「就算他們就是做做生意的小市民,他們也有知的需求,甚至說讓他們知道是一種『義務』。」

她強調,新住民自身也應有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的準備,「有自發性的組織是最好。」她認為許多新住民在台許久,歷經許多困難;如今台灣社會對於新住民已有理解契機,新住民可挺身而出維護自己的權益,並為往後來台的移民工打造更友善的基礎,「最重要的是,可以脫離被決定的狀態。」

►►►東協廣場系列文章

四方報/東協廣場系列(1)雙綠計畫 台中中區再生

四方報/東協廣場系列(2)復甦中的第一廣場

四方報/東協廣場系列(3)中區區長:移工有停駐空間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