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星形成吸積過程像「奶精滴進咖啡」。(圖/取自中央研究院天文所)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過去的天文學家認為,恆星從氣體塵埃雲中形成的過程,應是持續緩慢且平穩的「吸積」,不過中研院天文所副研究員高見道弘與歐南天文台博士後研究員呂浩宇等研究團隊則發現,除「吸積」之外,還會發生突然且「猛烈的質量餵食」,過程中恆星的亮度還會在短時間內較平時增加至少一百倍。
過去認為恆星形成過程中除吸積長大,不過這「暴食」現象首見在觀測獵戶座FU(FU Orionis)原恆星, FU Orionis爆發是指恆星形成的過程中,恆星亮度還會大量增加,目前只有十餘個原恆星被觀測到發生類似現象,該團隊針對其中一種可能的FU Orionis爆發機制做了大量深入研究,根據他們的理論,是拱星氣體與塵埃間的引力導致這種複雜結構,「看起來就像奶精滴進咖啡中。」
該團隊藉由裝設在Subaru望遠鏡上的「偏極化日冕造影儀」觀測,取得新生恆星周圍物質複雜結構的影像,發現這些複雜結構是引發新生恆星劇烈生長的關鍵,同時可能與行星形成相關,可以看到四個裡面有三個長著奇怪的尾巴,其中一個帶有旋臂結構,可能跟恆星周圍的物質流向有關,另一個則有許多「突刺」結構,推測是爆發過程中吹出的恆星風改變了拱星物質中氣體與塵埃的分布而形成的。
總之,觀測結果和過去認為的「平穩而連續」特性毫不相似。 此研究成果,已經在今年(2016)2月5日發表在美國科學促進會《科學進展》期刊(Science Advances)。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