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淮南力主「低度通膨」 2000字回應曾銘宗「適度通膨」

2016年03月17日 00:37

▲前金管會主委曾銘宗表示台灣應轉向「適度通膨」,才能促進經濟成長。(圖/記者季相儒攝)

財經中心/綜合報導

前金管會主委曾銘宗昨日在立法院指稱,台灣應由「微幅通膨」轉向「適度通膨」,才能促進經濟成長。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隨後發出5頁、近2千字的報告回應表示,台灣應維持低通膨,應採行工資帶動型成長策略(Wage-led Growth Strategy)。

▲彭淮南昨晚發出近兩千字的報告書回應。(圖/資料照片)

內容論述了以下五項理由:

第一:物價穩定有助於經濟持續成長,並提升人民生活福祉;經驗顯示,維持低且穩定,以及具可測性的通膨率,是提振大眾對貨幣價值信心、促進強勁經濟表現,以及提昇生活水準的最佳方法;且低通膨能維護大眾的購買力,尤其是那些仰賴固定收入的族群,例如領取養老金者。

第二:台灣輸入占國內生產毛額的比重近年介於50%至66%,以致國內物價深受國際因素的影響。以2015年為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為-0.31%,但油料費、燃氣及電費因進口原油價格下跌的影響,使CPI年增率下降1.39%。如剔除上述國外因素,則CPI年增率將為1.08%。

第三:央行認為,社會大眾關心的是實質薪資,如物價上漲一倍,名目薪資也上漲一倍,則實質薪資未變,社會大眾的購買力亦未增加。

第四:2014年及2015年台灣實質薪資分別年成長2.4%及2.8%。就南韓、新加坡、日本、英國、美國來看,2014年實質薪資成長率以台灣最高;2015年台灣則僅次於新加坡。

第五:國際組織倡議「工資帶動型成長策略」,鼓勵企業利潤分享,以創造經濟成長的良性循環;工資在經濟發展過程扮演要角,工資係總合需求的主要來源,工資成長若能追隨勞動生產力成長,將創造足夠的內需,進而創造經濟成長良性循環,達成可持續、人們更易分享成長果實的包容性成長。

央行強調,IMF、國際勞工組織(ILO)、聯合國貿易暨發展會議(UNCTAD)均建議各國追求「工資帶動型成長策略」,使工資成長與勞動生產力更緊密結合,將可創造經濟成長的良性循環。

▲對於如何為台灣促進經濟和提昇生活水準,兩巨頭不同調。(圖/記者張一中攝)

但曾銘宗認為,台灣應要從微幅通膨轉向「適度通膨」,才能提高薪資成長,藉此留住人才,提升國家競爭力,進一步推升經濟成長。他更指出20年來,相較於香港、韓國及新加坡,台灣經濟成長率為4%、表現不差,物價也最穩定。但問題是,台灣的人均所得只有20萬美元,遠低於香港的38萬美元、韓國的27萬美元,以及新加坡的47萬美元,反映出台灣低物價、低薪資的現況。

但對於總裁彭淮南的回應,曾銘宗表示台灣是民主社會,當然可以公開討論貨幣政策等公共政策,且自己與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的立場一致,只是彼此間方式不一樣、政策不一樣,總裁有不同意見很正常。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