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被「微侵略」了嗎? 日常生活中的歧視 其實很普遍

▲「microaggression」(微侵略或微冒犯)是以語言或肢體對特定對象輕視排擠。(圖/取自kimkiyun.com

東森新聞記者邱朝瑞、許瑜菁/編譯

美國好萊塢的「洗白文化」(例如找白人演其他人種),一直遭受各界批評種族歧視,在美國一直是熱烈爭辯的議題;去年最熱門的英文字就是「microaggression」,意思是微侵略或微冒犯,不是直接的歧視,而是透過語言或肢體,排擠或貶低不同人種或女性及其他弱勢族群。

1944年的好萊塢電影《龍種》(Dragon Seed)由大明星凱薩琳赫本扮演中國女子,但怎麼看怎麼詭異;時至今日,好萊塢的洗白文化──讓白人演出其他人種的習慣仍然沒有改變。

艾瑪史東在電影《飛越情海》(Aloha)演出亞洲人和夏威夷的混血女孩;電影《波斯王子:時之刃》(Prince of Persia: The Sands of Time)找來瑞典裔男星傑克葛倫霍主演,和正版的波斯人長相差很大;另外電影《出埃及記:天地王者》(Exodus: Gods and Kings)則由喬爾艾哲頓和克里斯汀貝爾演出。

事實上,在美國社會如何讓種族更平等的議題,一直不斷在爭辯和討論,根據全球語言監測機構的調查,去年最熱門的字眼就叫「microaggression」,中文翻譯微侵略或是微冒犯,意思是在語言或肢體方面對特定對象輕視排擠,這個詞最早在1970年代由哈佛大學非裔教授皮爾斯所提出,接著華裔心理學家德絡德蘇以多本著作進行闡述。

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德絡德蘇指出,「微侵略是種日常行為,貶低尊嚴或污辱有色人種、女性、同志或邊緣人物。」

日常生活中,很多狀況說的人可能無心,但聽到的人卻感覺很不好,加州大學前年特別列出清單,建議不要說一些微侵略的用語,例如「我的意思是說,你真正來自哪裡?」像這樣子詢問,似乎意味著對方不是真正的美國人;或是「嘿,老兄們。」有人很愛裝熟打招呼,但其實聽到的人可能頭上三條線,因為「這裡可不只有男人好嗎!」

微侵略這個概念普遍受到美國自由派年輕人關注,川普的兒子小川普最近就用「微侵略世代」,來形容前往造勢場合抗議川普的年輕人,被歌手約翰傳奇(John Legend)反駁,川普根本是種族歧視,在歧視和非歧視之間所謂的微侵略,牽涉到更細微的日常生活,現在不只是熱門字眼,也更是熱門議題。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關鍵字: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