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傅遊黃金博物館 述說半世「打金」人生

▲打金師傅王再來(右)與館長廖文卿(左)於大金磚前留下黃金影像。(圖/新北市文化局,下同。)

記者蔡紹堅/瑞芳報導

黃金博物館為打金老師傅王再來先生圓夢,為其珍藏打金簿找到永久的家,長伴大金磚,傳為佳話。23日,館長廖文卿特別邀請王老師傅,再遊美麗礦山,並親自帶著老師傅,前往黃金館打金簿展示處,聊聊台灣傳統打金掌故,以及老師傅的打金人生;同時也在大金磚前,共同留下黃金影像見證,王師傅笑稱打金多年還沒觸摸過重達220公斤的金磚塊。

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自創館以來有賴各方人士的慷慨捐贈,豐富館藏的質與量。喜愛遊歷各地的王再來先生,在一次參觀黃金博物館的機緣下,燃起想將《打金簿》捐贈給黃金博物館,讓有關「打金仔」的物件被保存、流傳的想法。經過相關的研究與規劃,黃金博物館結合館內傳統金飾的展示,增設「打金簿展示區」,藉著《打金簿》與金銀飾品的展出,充實傳統金飾工藝展示的完整性。開展後,邀請捐贈者王再來先生觀展,在參觀的過程中他提到了從前打金的經驗與故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現居新北市板橋區,人稱「麵線伯」的王再來先生,年輕時是位打金師傅,出生於彰化鹿港,十九歲開始於台中、南投、草屯及台北艋舺等地從事打金工作。王老先生憶及,這本《打金簿》傳自其伯父之手,當時提供顧客打造金飾時的參考樣品圖;而早年大多數的打金師傅在打造金飾前,需先畫草稿圖後再施做,而他可以不畫草稿直接打出金飾圖樣。

依據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李建緯副教授研究,館藏的打金簿原名稱應是《金銀細工實用圖画大全》,由高天成編輯、高成興金鋪於昭和5年(1930)出版。台灣日治時代後期,打金簿一類金工設計圖錄的出現,反映金銀飾品製作逐漸標準化,這類圖稿提供匠師設計的參考依據,也能提供顧客選擇飾品,代表預購概念的萌芽及當時匠師手藝普遍純熟,足以完成圖稿樣式。

廖文卿館長表示,黃金博物館長期以來推展黃金藝術,館藏的金銀飾品精巧細緻,除裝飾、美觀用途外,兼具實用與祝福的深意,細微處呈現先民生活的智慧。感謝王再來先生捐贈《打金簿》,不僅豐富館藏,更重要的是能提供遊客從生產者的角度來認識傳統金銀細工的發展。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