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務部長羅瑩雪赴立法院備詢。(圖/記者季相儒攝)
文/周偉航
法務部長羅瑩雪最近成了媒體寵兒。因為肯亞案,她在立院和多數黨大戰,名句連發,就算是假日,她也用新聞稿出擊,內容淺白易懂,震驚了數十億人。統媒、藍媒一心想把她塑造成藍軍「新神」,拍馬、讚美連發,只差沒有挖出小時看魚逆流的故事了。獨媒、綠媒當然是反向操作,把羅部長過去的脫序言行都挖出來比對,想證明她只是三流政客。
台灣藍綠對立的態勢太強,所有事情加上政治濾鏡,總會出現正反兩極的結論。夾在中間的普通百姓呢?雖然覺得羅部長有一些怪,有一些瘋狂,但就是很難掌握其中的關鍵。就倫理學的角度來看,羅部長的言行,倒是突顯出一個道德人格特質,而這個道德特質正是馬派人馬的一貫問題。
那就是「不仁」。
為了肯亞案,不是以口才見長的羅部長,被迫和一班「名嘴」「戰神」在立院質詢台上正面交鋒。因為法務部能掌握的牌實在太少,羅部長沒有備料之下,硬要和委員們對陣,不免流於「閒聊」,一聊開,一些不太「廟堂風格」的言語,就接連噴出。
像是被問到「為什麼泰國人可以回泰國,台灣人不能回台灣?」時,她回答:「因為泰國人只會講泰國話。」
被問到台灣人送至古巴時的後續,答:「然後他就死掉了。」
下了質詢台,她假日親自執筆,在沒必要發稿的時間點發了一篇「自己錯了還怪別人」的超白話法務部新聞稿。
另外也有名嘴報料,在其母重病時,羅瑩雪與其開庭對陣,仍毫無體恤,冷言連發的態度。其真假就先不論,只是羅瑩雪話匣子一開,各方都提供了大量類似的資訊。從她早期當律師、出任政務委員、蒙藏委員會的時期,都可以看出這類冷言冷語的痕跡。
其支持者當然是如獲至寶,認為這是藍軍難得的新生代「言語科」戰將。在舊一代的藍營名嘴紛紛「過期」、折損,或是被自己人封嘴之後,羅瑩雪的出擊,有如末世的一股名燈。許多藍媒拼命追捧,造神特稿連發,而綠媒也樂得擴大報導。為什麼?
因為就網路大數據來看,羅瑩雪的言論,的確造成了一些效果。她一方面強化了藍軍支持者的凝聚力,特別是在看守內閣這種沒梗的雞肋時期。但換個角度來看,她也刺激了綠營重振聲勢。在沒有選舉,又是執政之前,缺乏政治焦點的空窗期,透過她的誇張表現,綠營支持者再次確認自身的道德正確性。
所以雖然藍綠雙方都張要破除對立、終結惡鬥,但一碰到這種加速「核分裂」的好料,還是搶著大大發揮。這也讓羅瑩雪這種「即期」部長有機會經歷人生最高峰的一刻。
▲時代再嗆羅瑩雪,黃國昌:情緒化發言。(圖/記者李毓康攝)
但如果排除藍綠視角,就倫理學來看,羅瑩雪的言行有什麼問題嗎?
純就近日一系列跨國詐騙案而言,只剩一個月任期的看守內閣法務部長,中共不想理,他國更不理,自己轄下呢,更是懶得理,這的確很難施展,因此她也只能講講。無計可施又被罵,心情不好,講話難聽,也很正常。就行為倫理學的角度來看,如果她能堅持和諧以對,可以突顯出道德高度,相對好一些;但誠實表達自身的無力,也實在是不需多加苛責。
不過就德行倫理學的角度來說,這一系列言行串起來,可以看出她人格上缺乏重要的德行,也就是「仁」。仁是推己及人,是種關懷他人的內在的同情機制,但從她言行中,可以看出她一直缺乏對人的關懷。
問她泰國人和台灣人為何遣返待遇不同,她答「因為泰國人只會講泰文」。那台灣人呢?這問題關懷的是台灣人耶。
「後來他就死掉了。」為什麼死的?這不是原本問題關懷的重點嗎?
「自己錯了還怪別人」的發稿過程,也可以看到她只考量自己被批判的苦處,未考慮到法務部下屬的情境。她自行發稿,有尊重原來執司發稿者的專業嗎?之後部院聯絡人,又該如何自處?射後不理,何以為仁?
至於名嘴爆料母病時的羅部長態度,其實也是缺乏仁心的表現。
若要強調羅部長有關懷「詐騙案受害者」,卻也看不出她在職權範圍上有什麼具體表現。口頭關懷受害者人權,感覺比較像是在召喚支持者,而非真的具體做法。
「仁」是內建在華人文化中的核心德行,缺乏仁的特質,會自然引起社群大眾的質疑與反感。
有人可能主張法務部長不需要「仁」,因為他要槍決人犯。這是把「仁」簡單化了,最看重仁的孔子,殺的人絕對不比近代任何一任的法務部長少。差別在於,不仁者可能縱情濫殺,而仁者是體察眾情,為斷然處置而殺、而刑,兩者在目的層面有明顯差別。
讓人遺憾的是,缺乏「仁」的特質,似乎是馬派高層的共通問題,這也讓許多能人善將一一離開,剩下的多是和馬英九同一調性的人。你不妨回想那些「馬語錄」,什麼「我這不是來了嗎?」「我把你們當人看。」「吃兩個?」
有些推說是笑話,有些推說是情急之語,但其實在聽者心中,真正引發不安的,不是這些詞語的膚淺,而是隱隱傳達出來的「不仁」。只考量到自己,欠缺關懷他人的真意。
所以藍軍將羅部長造為新神,只怕選錯了對象;綠軍單純批她失言,也失之太淺。力挺或是攻擊一個即期部長,其實沒什麼意義,透過她的奇言怪舉,我們應該思考的是馬派人馬留給台灣政壇的一種「集體不仁」現象。這其實也是馬政權之所以由盛轉極衰的要因:這種態度觸動了台灣人心中深處的反感與擔憂。
政客來來去去,一下就過期、過氣,但那種「狂派」的不仁氣息,若是無法驅散,政治人物在人民心中,就無法建立信賴感。做點真正關懷他人的實事吧。
●作者周偉航,筆名人渣文本,經營粉絲專頁「特急件小周的人渣文本」,輔仁大學哲學博士,專長為倫理學,曾從事政治公關工作,目前為時論專欄作家。本文不代表公司立場。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