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同:一個大學好不好,就是看學生有沒有辦法應變!

2016年05月13日 14:28

▲李家同教授。(圖/記者李鍾泉攝,下同)

記者莊雅婷/採訪報導

目前全台約有160多所大專院校,大學生英文程度差、微積分先修班、不堪用等問題浮出檯面。清華大學榮譽教授李家同直批,「台灣學生表面懂很多,但基礎是不夠好」,大學「應該重視基本的學問,不要搞花拳繡腿。」

走進清華大學資訊電機館,白色的大樓在陽光照耀下,顯得格外靜謐,採訪地點就在李家同教授的研究室內,桌子上非常乾淨整齊,呈現「簡單、俐落」,整排的櫃子上擺滿了滿滿的教學用書、喜歡的書,還有歷年教育議題的相關著作,而其中一篇文章就提到目前教育面臨的問題就是「缺少基本學問」,「只重諾貝爾,不重後段班」

對此,李家同說,相信對台大這些最好的大學不會有這樣的問題,但有個現象是學生在大學學的東西越來越多,但還是得在4年內學會,「最後結果往往犧牲基本學問」,「表面懂很多,但基礎是不夠好」,令他非常擔心,但也是難懂的一件事情,例如:有電機系學生搞不清楚電路設計,「這是很遺憾的事情」。

「大學應該重視基本的學問,不要搞花拳繡腿!」李家同坦白地說,其實這種現象持續很久了,跟美國菁英大學相比,台灣學生「最基本的東西常常是搞不大清楚」,所以在國外念書時,就被國外教授發現,「這不是最近才發生的」。

大學好壞就看應變力

許多大學為了加強產學連結,教育方式面臨轉型,傾向走向產學合作,讓學生在職前接觸實務應用,對此,李家同「不反對」大學生知道業界情況,絕對贊成多了解業界,相對的業界也應該了解,「其實是要的是在基礎能力非常好的人,不能說來了以後,只懂目前的技術」,因為技術可能會變,但如果一改變,就不會應用,「那產業界會變很好嗎?」

李家同強調大學生要培養「基本能力」,當你拚老命學一種技術,倘若2年以後技術不見了,怎麼辦?現在這樣的情況一再出現,「技術一夕之間被新技術淘汰」,厲害的人可以改變、學習,因此,培養基本能力可以應變,才是重要,「一個大學好不好,就是看學生有沒有辦法應變」,能應變就是好的大學。他舉例,許多號稱資訊系畢業的孩子,但都不會寫程式,正是缺少基本能力的實證。

在教育界奉獻超過40年的李家同說,「很遺憾的,整個國家沒有國際觀」,一些大學生對於稍微「嚴肅」的議題,甚至是自己的事,都沒有興趣,「不知道怎麼回事」,對於政治、財經、國際都沒興趣,「這個是很嚴重的問題」,很遺憾到了最後國家出現這樣的現象,「不知道」該如何改善。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