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鄉孩子幾乎沒有「補習班」。(圖/博幼基金會提供)
記者莊雅婷/採訪報導
在教育界一服務就超過40年的清華大學榮譽教授李家同,看見台灣教育的問題,一針見血披露教改在體制上的種種問題,更成立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走進偏鄉「因材施教」,用最基本的方式改變教育,因為他「早就知道」偏鄉和都市的差距越來越大,「偏鄉小學一周頂多2堂英文課,還沒有補習班」。
怎麼辦? 偏鄉老師找不到老師
李家同一直都為弱勢孩子的教育發聲,最近發行《為台灣教育加油:李家同觀點》,當中集結多篇關注篇教育文章,同時指出很多弱勢孩子沒有受到好的教育、很多孩子學會較難的學問,但在科目中卻缺乏最基本的學識。
《為台灣教育加油:李家同觀點》書中提到教育目前有2大缺點,第一,很多弱勢孩子沒有受到好的教育;第二,很多孩子學會較難的學問,但科目中卻最缺乏基本的學識;而很多弱勢孩子之所以功課不好,是因為回家沒人可問,當在學校沒有聽懂老師的講課,回家又沒人可問,就會產生「惡性循環」,而這些孩子號稱國中畢業,但「其實根本什麼都沒有學會」。
憂心台灣教育的未來,李家同時常發表文章針貶教育問題,句句流露出他直率的性格和教育熱忱。清華大學資訊電機館就在著名的成功湖畔旁,一走進5樓李家同研究室,洋溢濃郁的人文氣息,不大的空間中,整排的書架上擺著滿滿的教科書、原文書、著作等等,排列得十分整齊,在書架的右邊也用擺著一些生活照、數座獎盃,很特別的是,目測看到的教育叢書就佔了四排之多。
▲李家同分享目前偏鄉教育缺乏的資源。(圖/記者李鍾泉攝)
談到教育部最近推行師培生認養偏鄉小學,也極力邀請退休教師及教學志工到偏鄉學協助教學,就是要彌補偏鄉老師數量的不足,但李家同痛批「亂講」,「講了沒做」,很多偏鄉學校人數不到70人,教育部不可能給多的教師名額,可是就是缺乏英文老師,加上原先老師就不夠了,現在又不能增加老師,「小孩子根本教不好」。
李家同說,教育部是「鼓勵」老師到偏鄉服務,但還是找不到人,或是根本沒有這個教師名額,「那還講什麼?」鼓勵卻又不給名額,學校該如何解決呢,他查過相關資料多數偏鄉小學一周頂多2堂英文課,但對比大安區學校,甚至還有補習班,「這一點辦法都沒有」,偏鄉和都市區孩子的英文、數學差距越來越大,「早就知道」這樣的狀況。
「不要敷衍」李家同指出,政府一定有辦法解決,可是如果你敷衍也搞不出所以然,最大問題在於「社會不關心這些問題」,理由就是「偏鄉小孩家長不會抗議」,當小孩功課不好,他們不覺得這是政府可以改革的。
博幼基金會的種子爸爸媽媽
偏鄉孩子缺乏師資,博幼基金會就透過直接課輔、外展合作、在地老師培訓、畢業生追蹤服務直接走入偏鄉,其中在地老師培訓也就是「種子爸爸、媽媽」更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很多小學沒有老師,就透過培訓社區種子媽媽,晚間陪讀或是教孩子,同時還有薪水,「沒有種子媽媽,我們的小朋友可說是完蛋了」李家同這樣說。
博幼基金會服務了3千名孩子,課輔服務範圍超過19個鄉鎮、158所國中小學,每周課輔5天,每次2至3小時,提供英文、數學、閱讀重點科目學習,周六也會有人文教育活動,也提供超過25個免費的教學網站,包含英文、數學、閱讀(國際新聞),主要特色就是循序漸進,幫助這些弱勢家庭的孩子。
▼博幼基金會極力幫助偏鄉孩子進行課後輔導。(圖/博幼基金會提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