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試升學成為「自殺式政策」 李家同:世界上最大笑話

2016年05月15日 00:02

▲李家同認為免試升學還得參加考試,是毫無道理的一件事情。(圖/記者李鍾泉攝)

記者莊雅婷/採訪報導

國中教育會考在5月14、15日登場,不過,過去會考與超額比序的折騰,引爆全台學生湧向私中,而免試入學爭議風波仍不斷。清華大學榮譽教授李家同就直言,現在這種考試叫作免試升學,「是世界上最大笑話」,當然是「自殺式政策」,這簡直是開玩笑,毫無道理的一件事情。

今年是12年國教上路第3年,其實這項政策先後經過10任教育部長,但當時都受到許多反對聲浪和財務困窘等因素影響,一直沒有正式實施,最後才在蔣偉寧部長時期正式實施,在2014年8月正式上路,最大變革在於學費政策和升學制度,過去的基測走入歷史,改為「免試入學」和「特色招生」2種管道,國中畢業生就是透過「免試入學」進入高中職,而所有招生區免試入學超額比序都有採計「國中教育會考」。

12年國教的五大理念分別是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適性揚才、多元入學、優質銜接;具體目標(103年8月至109年7月)是免試入學率達85%以上、就近入學率達98%以上、全國優質高中職比率達95%以上。

基測廢止了,取而代之的是免試升學,李家同說,過去在基測時期,是有免試政策的,一些社區高中職會收在校成績前幾名的孩子,這些學生也會很高興,因為他們本來就想進當地社區高中職,也沒想進北一女、建中,「這很好啊」,「不懂為何教育部要一聲令下,禁止學校考慮在校成績」,另外一批孩子想進明星學校,基測也給他們機會表現。

李家同批評,政府考試也不重視基本學問,僅會基本知識的學生「拿到C」(意指國中教育會考C級),對孩子「是種打擊」,不可能人人都是人才,但「基本學問很重要」,12年國教反而越考越難。

國教亂象反而讓弱勢孩子受害

免試升學被取消,學生一定要參加會考,而且教育部也宣布會考的題目要比基測難,結果會考的結果是有三分之一學生的英文和數學都有拿到C,也有人認為會考、加考英聽反而變成弱勢學生受到打擊。

對此,李家同以連續兩年的會考,台灣有1/3孩子的英文、數學都不及格談起,想問「政府有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答案卻是「一點都沒有」,而且也沒有檢討。

李家同說,從PISA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的結果來看,台灣在測驗中平均成績是全世界第4名,前三名分別是上海、新加坡、香港,但這三個單位都是城市,並不是將全國學生做一測驗,「我們的學生程度真的這麼差嗎?」還是只是政府硬要說他們「不及格?」

「如果考試的『非常基本』題目非常多,那麼很多學生雖然不能回答難的,但可以做基本題目,那對這些學生就不是很大打擊」李家同這樣說,因為最後評估是「及格」,現在的問題在於這些1/3學生有相當多是會做基本題目,卻被貼上「英數不及格的標籤」;第二,假如說一間學校的第一名也是不及格,「那為何還要念書」,反正念了半天,也比不上第一名,但他用功也是不及格的,「對很多的學生來說,不論怎麼樣用不用功,都是拿到C」。

用孔子的話翻轉教育!

我們又該如何改善這樣的情況呢?李家同直言,現在流行的翻轉教育並非簡單的方法,而是「實現孔子的『因材施教』就解決了」,不能強迫不夠聰明的孩子和其他人進度一樣,「我們不能這樣做」,也許他需要3倍時間,但現在國家作法是放棄掉他們,因為教育部三申五令要「常態分班」,「把不聰明和聰明放在一起,那還談什麼?」再來就是《禮記》文中的「不稜節而施之謂孫」,「沒有超過孩子的能力來教育,那麼教育就會很順利」,可是現在的教育就是「不管你懂不懂,就是要教你、考你」,對這些孩子來說,「會考是無情的打擊」。

李家同說,現在講孔子不太有什麼人聽了,不過教書這麼多年,越來越發現孔子的話是非常有道理的。

英聽讓弱勢孩子受害!

李家同直言,「不太懂為何要如此虐待孩子」,完全搞不懂,現在這種考試叫作免試升學,「是世界上最大笑話」,第一,為何叫作免試升學還要考試?第二,升學得考會考,但又要比從前基測難一點,又馬上要加考英聽,這讓他「百私不得其解」,而原因就是「喜歡打擊弱勢小孩」。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