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偉航/520之後的轉型正義 成為「政治提款機」?

2016年05月18日 10:50

▲蔡英文政府上路,轉型正義是重頭戲。(圖/記者季相儒攝)

小英政府的願景與挑戰系列評論(三)

文/周偉航

蔡政府即將上路,開幕的重頭戲之一,就是「轉型正義」。雖然藍軍動員一切殘存力量反對轉型正義進程,不過蔡英文後有民意壓力,許多支持者甚至嗆聲「可以不搞台獨,但一定要搞倒國民黨」,因此轉型正義看來多少是會「動」一下。

但到底會動「多大」?真要啟動轉型正義,也有程度、方向之別,要在事前推敲,變數太多。我們能思考的問題是,不論轉型正義的程度與方向,洪秀柱所領導的國民黨,真有能力在這個議題上對抗民進黨的全方位執政優勢嗎?

目前民進黨只在立院推動轉型正義相關法案,也有部份新閣員表明轉型正義的相關作法,除此之外,若非成立專責單位,否則很難推估民進黨推動轉型正義的方向與規模。

就個人對民進黨政策形成過程的理解,民進黨對此議題很可能還沒有明確的想法,目前只是在制度面上先鋪好路。由法律先行的角度來推動轉型正義,其可能進程是:

第一階段為資訊清查,主角是擁有資訊的行政機關(國史館、國有財產局等)與負責相關立法的立法院。這可能會需要一年以上的時間,或搭配近年流行的開放資訊,讓民眾一同參與資料打撈的過程。

第二階段是實質糾正,主角會轉為司法單位。在法令面與資料面齊備之後,就需要上法院,而法院的案子分為民事和刑事部份,能追究刑事責任的活人已經不多了,又不能追國民黨這種法人,所以主要是民事戰,這將拖非常久,可能十年都搞不定。

第三階段是重建知識體系,這可能和第二階段重疊進行。只要一掌握到不正義的歷史資訊,就給予價值定位,比如說由教育部、文化部或科研單位列入宣推的項目中。

大致的進程如上,但重點是規模與方向。民進黨是會只在黨產部份開戰,意思一下,雷聲大雨點小,或是全面出擊,把整個白色恐怖全挖出來,生要見人、死要見屍式的刨根式算帳?這還要看以下幾個「動力因」。

首先,若經濟狀況不好,兩岸發展不順,國際出路受阻,民進黨就越可能往轉型正義施力,因為這比較能成為「政治提款機」。只要適時放出一兩個新發現,就能重振綠營軍心,並打擊藍軍的批判攻勢。

▲洪秀柱帶領的國民黨,扮演反對黨的角色。(圖/記者季相儒攝)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88論壇粉絲團按個讚!

其次,要看民進黨投入的資源多寡。轉型正義是多出來的業務,是在原有政府機能上外加的,不論是資料整理研究、法院實質審理,甚至是立院要不要為此延會加開,都有資源調度上的問題。民進黨能擠出多少資源放在這方面,運用資源上是否有效率,也是轉型正義規模與成效的重要變數。

再來,就是要看國民黨的反應。與世界多國的轉型正義不同,國民黨目前沒有躺在地上給你踩,只是小了一點,還算是個大黨。因此國民黨的互動反應,會牽動轉型正義的進程與規模。那國民黨會有什麼反應呢?

就現有的人事布局看來,國民黨很可能只會「有不利自己」的反應,為什麼?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洪秀柱的團隊沒有能力應戰。

就策略面來講,國民黨對抗轉型正義的戰術完全錯誤,在賽局上把自己鎖死了。國民黨主張不當黨產早已結清,追究白色恐怖責任全是政治鬥爭,翻譯成白話,就是「我們完全沒錯」。

這種立場最不容易談判,因為對手只要找到你一個小破口,找到你明顯有問題的地方,你就會因為「說謊」而失去道德正當性,也就減損了對抗能力。

雖然真正的轉型正義過程還沒開始,但國民黨現在談判的道德基礎已經很薄弱,近兩次選舉早證實這點。如果國民黨還是抱持嘴硬路線,民進黨將一無所懼,可長驅直入。

另一個層面是組織面。洪秀柱的黨內人事安排,完全未考慮轉型正義的法律與歷史資訊問題,單純只是想「鞏衛京師」,找了一堆散兵游勇來組成她的黨務團隊。這個新的柱系人馬雖然可以讓她在之後的一年任期中勉強和黨籍立委與地方重鎮有對話的本錢,但要拿來和民進黨拼搏,是完全不夠力。

進一步來說,民進黨只要走老套路,全力主打國民黨就是「外省權貴」與「本土黑金」的結盟,就會讓洪秀柱的國民黨成為轉型正義的絕佳標的。原本國民黨還訴求把轉型正義延伸到李登輝時期,但轉頭看看柱系中的本土派代表,這一打下去,不就燒到自己人身上嗎?

整體來看,國民黨面對轉型正義,只有「出嘴」而已,這當然會讓主控權完全落在民進黨手上,任人宰割。若國民黨能成立對策單位,以談判、協商方式,讓民進黨處理一部份的轉型正義議題(白色恐怖),並交換保留一部份(大多數黨產),或許還能有一線生機。

但現在國民黨的搞法,只有躺在地上大喊「我不要!我不要!我不要!我不要!」這種三歲小孩的對話態度,徒然引人生厭,也只錯失自身應變的黃金時機而已。若問:「洪秀柱有能力對抗轉型正義嗎?」看來也只能回答:「她真知道她該做些什麼嗎?」

●作者周偉航,筆名人渣文本,經營粉絲專頁「特急件小周的人渣文本」,輔仁大學哲學博士,專長為倫理學,曾從事政治公關工作,目前為時論專欄作家。本文不代表公司立場。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