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散步行程從五妃廟出發。(圖/記者林悅攝)
記者林悅/南市報導
為響應國際博物館日主題「博物館與文化地景」,國立台灣文學館從文學與歷史的視角切入,籌劃台南文學散步的主題路線「漫遊神仙府」,5月21日、22日由文史專家陳曉怡、薛建蓉及曾國棟帶領民眾實地踏查。
本次文學散步行程從五妃廟出發,五妃因追隨明朝寧靖王殉節而亡,時人景仰其忠烈精神於是將其合葬於魁斗山,乾隆11年(1746年)巡台御史范咸命人修墓建廟,形成今日前廟後墓的格局。五妃以其義行升格為神,受後人膜拜,三百年來香火不斷,相關的詩詞篇章經常以田橫五百義士之殉主,及深具氣節的王昭君比擬之,同時歌詠數量之多,也為台灣詠史諸題之冠。
接著走往延平郡王祠,延平郡王祠原為清朝初期民建的開山王廟,光緒年間正名為「延平郡王祠」,成為官方祠廟。在這座氣勢宏偉,又具園林之美的祠廟中,除了可藉由王凱泰詩「精忠直貫七鯤身,跋浪騎鯨若有神」,一探鄭成功的騎鯨傳說,及其由人而神,受到民眾普遍崇奉的過程;更可欣賞後方在日治時期便已名列台南市八景之一的「鄭祠賞梅」。
再順著枋溪昔日紋理,來到油行尾街與清水寺街;首先是銀同祖廟,為奉祀媽祖的廟宇,亦是府城同安籍移民的聯誼會館。「銀同」為福建同安的美稱,由於台灣的移 民來自不同地方,所奉的媽祖神像來源也不同,此廟即是奉祀來自同安分身的「銀同媽」。除了民間的媽祖廟,清領初期官方也刻意提倡媽祖信仰,早在康熙23年(1684年) 就將府城天妃宮改制為官廟(即今大天后宮),此處所選的詩即是首任諸羅縣令季麒光修建大天后宮後所寫的作品。
接著走到油行尾的福德祠,看「施琅作土地公」,一則瞭解土地廟中何以會奉祀施琅,一則還可探究民間吃尾牙的習俗。最後踏尋沿枋溪而形成的清水寺街,來到府城文人趙雲石出生地,此街因有清水寺而得名,清水寺以供奉水流觀音和清水祖師為主。在乾隆7年(1742年)的《重修福建台灣府志》已有記載是供奉觀音之佛寺。但到了光緒年間,王凱泰詩中便出現「又聞流水送觀音」的描述,顯示「水流觀音」的傳說乃是緣於枋溪流經之故。如今枋溪已成地下暗渠,漫步在蜿延的巷弄之間,彷彿仍能聽聞溪水潺潺流過的聲音。
藉由「漫遊神仙府」的閱讀與踏查,可以對照府城今昔信仰民俗的變化,及透過各種神明傳說、寺廟古蹟、祭典儀式的連結,追尋漢移民來台時艱辛的歷史軌跡。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