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儀解禁後,學生的穿著將更活潑多元。(圖/記者李玉梅攝)
文/丘美珍
記得女兒3歲初讀幼稚園的時候,有一天在上學前大發脾氣。因為學校平日讓小朋友上學穿便服,但當天有體能課,所以規定要穿運動制服上學。
什麼樣的制服?上衣、短褲都是黃色,袖口、口袋是綠邊,還有部分尼龍材質,穿起來既不可愛,也沒有精神。女兒怎樣都不願套上那件她說「好醜」的運動制服。娃娃車快要來接人了,我急著去上班,不由她掙扎,我又哄又騙,硬是幫她換上制服。好不容易穿上之後,她嚎啕大哭,嘴裡喊著: 「我不想穿得跟別人一樣!」
這樣的女兒後來讀了小學,在學校的生活起起伏伏。但上學是否愉快這件事,慢慢的跟制服無關了,而是跟老師有關。
碰到優秀有熱情的老師時,她心甘情願花好幾個小時在大太陽下曝曬練球,只為了老師口中所主張的榮譽感。如果遇到只在意規定,卻一點也不關心學生的老師時,她每天上學的步履沉重,臉上沒有笑容,上學彷彿在坐牢。
大人們都知道,職場上的制服,通常是一種為專業加分的符號。護士、醫生穿著白色的制服讓人信任;銀行行員穿著保守的正裝,讓人感到他們的謹慎。警察穿著制服,就是執行公權力的象徵。在大人的世界裏,制服表示一種對自己、對工作的承諾,希望自己能做到這個工作所要求的專業、紀律、典範,不負所託。
而學生要穿制服,要有服裝儀容的規定,又是為了什麼?難道只是方便管理?需要管理的又是什麼?
曾經,台灣大部分的學校,整個日常管理方式脫不了軍校的影子。高中職校園裏有穿著軍裝的教官穿梭,對於服裝、行為的不合宜督導糾正。這樣的管理,強調集體的一致,忽略個人的自由。「一致」對管理的人來說,代表安心、省事、不麻煩。
對管理者好的事,對被管理者這一方,就一定不好嗎?也不見得。我不代表所有家長的意見,但身為家長的我,覺得孩子穿制服上學,少了治裝的麻煩、少了比較,利大於弊。而孩子們覺得呢?我昨天問過家裡就讀國小、國中的孩子,他們一致覺得,穿制服讓他們有融入學校群體的安全感。在家穿便服,到校穿制服,不同服裝提醒他們,學校是個公共場所,行事說話的邏輯要更加謹慎,不能只考慮到自己,要為週遭的人著想。
現在看來,穿制服容易達成共識,但怎麼穿,才是目前的戰場。
▲景文高中學生穿藍白拖上學被教官攔下。(圖/翻攝自Instagram)
一般學校服儀的規定,很詳細。上衣能不能紮進褲子,要穿甚麼顏色的鞋子、襪子,襪子長度到哪裡,都有規定。在電影〈我的少女時代中〉,陶敏敏就是服儀完美的典範,徐太宇就是服儀不合格的代表。但是,就像電影所暗示的,在現實世界中,服儀完美的不見得就是君子,服儀出狀況的也不見得就是真小人。
回到學校來說,鉅細靡遺的服儀,的確挑戰耐性。在有些地方放寬(例如鞋襪),的確沒有不好。但分寸的拿捏,卻是大大考驗學校的應變能力。
從現狀改變,總是會有風波。我想,絕大多數的學生都會維持現狀,因為,要改變很麻煩。少數想趁機改變服儀的同學,有些純粹是為了方便,有些是為了個人獨特的審美觀,這兩者問題不大,也不太會影響同儕效法。真正需要關心的,是那些為了想要宣示個人自由、奇裝異服,不惜激怒師長、挑起對立的孩子們。
如果有一天一個女學生把襯衫上衣的上面及下面的幾個扣子鬆開,把衣襬末端綁成一個結,爆乳、露出肚臍來上課,她知道這樣會引起同學、師長側目,但她還是做了,為什麼?
或者,有一天一個男學生趁著假日跑去把手臂刺滿花紋,往後每天大喇喇地在校園來去,學校根據新的服儀規定,不能處罰他,那學校該怎麼辦?
宣布解禁的教育部,我想是認為第一線的老師們已經準備好了----在不處罰學生的前提下,有能力處理以上的狀況? 如果校園內的師生互動往後要以輔導取代處罰,也許教育部自認已經在前幾年做好了所有老師的教育訓練,覺得老師可以應變了?
我真心希望如此,但我想過程會有一些波折。
正處青少年時期的國高中生,正是「轉大人」的階段,他們不怕挑戰權威,不惜犯錯也要彰顯自己的存在,尋找自我,這是不斷與現實衝撞的成長之路。我有一位在少年觀護所擔任輔導員的同學說,國三到高二正是青少年犯罪的高峰,在這其間種種匪夷所思的行為,常常是向大人求救的訊號,「少年宜教不宜罰」是她最刻骨銘心的體悟。
對所有身處第一線的老師們來說,這考驗也許來的太早,措手不及。但家有國中生的我,不只一次看到學校老師團隊如何一次又一次以無比的耐心和愛心,教導、影響,讓這群少年少女能夠慢慢長成為自尊、自信、自愛的年輕人。
不能懲罰時,就溝通吧!這樣新的服儀規定,會將學校變成新的管教戰場,還是成為師生和平相處的契機,全在老師們的一念之間。懲罰也許能收一時之效,溝通才能造成長遠的改變。老師們,加油!
●作者丘美珍,曾任經理人月刊總編輯、數位時代編輯總監,現為財經自由作家,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88 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