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黑蚊叮滿「腫得跟XX一樣粗」 嗜吸人血台灣鋏蠓超恐怖

▲小黑蚊肆虐全台,咬到痛又癢,小腿腫得快像大腿。(圖/東森新聞,下同)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炎炎夏日加上連日大雨,小黑蚊肆虐更加猖獗,日前傳出有民眾10分鐘內被叮咬36包,雙腿紅腫相當可怕。中興大學小黑蚊專家杜武俊教授表示,小黑蚊嗜吸人血,加上民眾少接觸,不習慣小黑蚊的唾液,「許多人被叮的症狀確實會比被蚊子叮的反應還嚴重。

小黑蚊叮咬民眾事件頻傳,有民眾小腿遭小黑蚊叮咬,腫得幾乎快跟大腿一樣,日前台灣昆蟲學會接受農委會委託,執行小黑蚊防治宣導計畫,建置「小黑蚊資訊服務中心」,提供民眾有關小黑蚊相關資訊及宣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什麼是小黑蚊?
小黑蚊不是蚊子,是台灣本土的吸血性昆蟲「台灣鋏蠓」,生物分類中隸屬「蠓科」,體型只有芝麻一半大,雄蟲不吸血,羽化後只吸露水或花蜜,雌蟲嗜吸人血,幾乎不吸其他動物血。

小黑蚊常出現在什麼地方?
小黑蚊肆虐危害,已有很久的歷史,早期主要猖獗於台灣中部地方,但近年來隨著交通運輸的發展及國人戶外休閒活動的盛行,疫情逐漸擴及全國。幼蟲棲地是潮濕、有光照,且孳生需光合作用的藍綠藻、綠藻等藻類的土壤地表。

例如竹林、花圃、花台、綠地、菜園、邊溝、邊坡、樹下等。而成蟲交配後,雌蟲會在人群活動頻繁的光影交界處,等待吸食人血,例如樹蔭下、走廊、涼亭、庭院、遊樂場及廟口等。

哪個時段最多小黑蚊?
小黑蚊習性低飛,飛行高度約1公尺,成人被咬部位多於小腿、手肘等,孩童的皮膚裸露處也必須注意。另外,小黑蚊在白天時段都有可能吸血,尤其以上午11點到下午3點是吸血的高峰期,民眾應儘量避免外出。

幼蟲孳生場所最可能是成蟲發生的熱點,小黑蚊活動區域侷限於棲息地附近數十公尺範圍,民眾應避免去高密度地區。小黑蚊不會主動搜尋人類,平時隱匿於棲地,待有人靠近,感應到人類氣味,才會起飛前往吸血。

被小黑蚊叮咬會出現什麼症狀?
被小黑蚊叮咬後的狀況因人而異,紅、腫、癢是常見過敏反應,應避免搔抓,以免間接引起繼發性細菌感染或蜂窩性組織炎,可以冰敷、沖冷水、拍打叮咬處、塗抹藥膏等方式止癢。

如果不小心抓破皮,或是發生嚴重過敏反應,則應儘快到皮膚科就診,一旦有了傷口,可能繼發性感染,或造成過敏症候群,引發血管炎、發燒等症狀,嚴重者還可能出現蜂窩性組織炎。

皮膚較敏感的民眾在消腫後,可能會出現一塊塊深凸起的「癢性丘疹」或「癢性結節」,若想恢復正常膚色,至少需要半年到一年,有些民眾要靠打消炎針,凸起部位才會漸趨平緩。

怎麼預防小黑蚊?
民眾外出穿鞋襪長袖褲、戶外活動時保持移動,以及每隔一段時間補擦防蚊液。此外,由於小黑蚊體型小,民眾可以在居家裝設55 目以上紗門、紗窗,或在設施周圍裝設1公尺高、55 目以上的紗網,就能有效阻擋小黑蚊。

此外,專家也提供防範5口訣,包括「戶外活動時保持移動」、「補擦防蚊液不離身」、「裝設細密紗門紗窗」、「避免去高密度地區」及「吸血高峰時段避免外出」。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