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江時報/金鼎獎攝影獎劉子正 影像紀實切中時代意義

圖、文/淡江時報 秦宛萱專訪

今年5月,以「真實餐桌」專題獲得第40屆金鼎獎雜誌類最佳攝影獎,是本校大眾傳播學系校友劉子正。任職《經典雜誌》,從校園營養午餐出發的究竟之旅,劉子正帶領讀者直擊現場,揭開餐桌上的真相,探究食品鏈裡的「吃」、「煮」、「買」、「種」等階段,串起消費與生產的連結,期望藉此找到改變的契機。他對影像的這份用心,精準地傳達到評審眼中,獲頒國家級獎項肯定,他形容,「原以為當下會有很大的情緒起伏,但實際上卻沒有。」反倒是感謝專題讓他有機會拍攝到許多過往沒機會接觸到的事物。

「雜誌專題的文字記者與攝影記者的關係,就像九重葛需要依附結構良好的竹架才能枝繁葉茂,如同攝影需搭配上合適的文章,才能襯托出好照片。」劉子正感謝搭檔、文字記者蔡佳珊長期耕耘食農議題,兩人經過無數次的溝通,才能以照片吸引讀者目光,用文字給予最精彩的觀點。

劉子正曾於2010年榮獲吳舜文新聞獎最佳攝影專題、中國平遙國際攝影大展新聞類優秀攝影師獎,以及首屆臺海新聞攝影大賽今浪獎等多項國際肯定。從小對影像充滿興趣的劉子正,在大學時初次接觸攝影,之後加入校內實習媒體「淡江影像藝術工坊」(暗房),進一步開啟攝影的興趣。有別於動態影像需要團隊合作,報導攝影在多數時候都能獨立完成,在這樣的自由空間下,讓劉子正享受著平面攝影的魅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回憶起在暗房的學習,只能用「快樂」兩個字形容。當年長時間投入的劉子正,本著這份親切感,讓他於近年自願每週不辭辛勞地返校指導學弟妹,不僅給予技術上的傳授,更多的是經驗分享。他笑說,「這裡很神奇,十幾年來格局都沒變過!」對教學抱有熱情的劉子正,於上學期起,在文學院開授「影像敘事實務」課程,實踐紀實想法。他謙虛地說,「不知道學生是否有所收穫,但自己肯定是有的!透過教學可以統合過去學習到的一切,有種教學相長的功效。」

曾在暗房獲得劉子正指導的《新新聞周刊》攝影記者、大傳系校友林俊耀分享,當時不僅學到攝影技巧,劉子正帶著同學欣賞照片,開拓學習視野。另外,在攝影中極為重要的「光線」及與被攝者「溝通」,更是林俊耀認為至今依然受用的技巧。

看似找到一個從興趣出發的夢想,劉子正卻發現這條路走來不易,贏不過大環境。因為當年經濟不景氣,找工作四處碰壁,就連第一份工作,經過試用期3個月就被裁員了。直到2002年找到第一個正職的攝影工作,才讓劉子正深覺,攝影作為職業是多麼不容易的事!他也開始正視累積作品的重要性,萌生打造個人品牌的念頭,「想讓大家認識自己,而非只是某家公司的誰。」

在《中國時報》主跑社會線的他,至今還記得生平第一次看到屍體的震撼。穿梭在多起社會案件現場,這讓劉子正看見這個世界,也督促他開始思考該拍什麼內容,才會切中這個時代,且真正是具有意義而不落窠臼。2005年遇上「邱小妹妹事件」新聞,醫療人球和高風險家庭的危機浮上版面,曾短暫引起社會很大的震驚與反省,這也讓劉子正掉入印象深刻的採訪回憶中,「當時為了拍攝,偷偷潛入女童家,不料早在之前,已有他家媒體進入,而後更有其他媒體接續進入……」

劉子正不諱言地說,未搶到獨家令人十分沮喪,但也帶來不同的感觸。「一個是社會中往往會主張自身權利的人都是中上階層,但當中下階層發生問題時卻乏人問津。此外,部分畫面於事件發生當下,雖然成為頭版,但時間久了,新聞價值遞減,照片也會相對失去意義。」如同,新聞雖然讓世界看見社會角落,但缺少了專題進一步探究,等於間接讓事件逐漸隱沒在即時新聞中。

之後,他來到《經典雜誌》,展開新歷練。劉子正發現攝影就像「煮菜」,每位廚師都希望擁有豐富的食材,並以個人經驗烹調出到味的料理,「拍攝重點在於攝影師如何『詮釋』照片,在不一樣的地方,照片的呈現方式就該不同。」

劉子正呼籲,身為新媒體時代的工作者,不論在文字、攝影、影像,甚至是配樂都需要具備基礎能力。從《中國時報》到《經典雜誌》,雖然少了即時新聞的快節奏,但從專題之初到最後完成的那一刻,期間的壓力是持續存在的。培養能力製作專題,對於攝影者是一件好事,還有很多機會嘗試不同的題材。

未來,他除了想嘗試商業攝影外,隨著工作增廣見聞,還將挑戰拍攝紀錄片。「有些畫面只用相片記錄略為可惜,用精緻的畫面更可以完整地保存所有美好事物。」最後,他勉勵在校的莘莘學子,能儘早發現自己的定位,並積極專研該領域,累積個人的作品;同時學習多國語言,可以藉此帶領你認識另一個社會。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