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K回不去?PTT薪水板10年文字探勘 新貧族看完哭了

「畢業快樂!」在即將踏入社會之前,這句話在九〇年後出生的新貧世代耳裡,比起祝福,聽起來更像是一種哀悼。

圖文/日常生活中的統計

台灣歷經後經濟奇蹟的「錢淹腳目」年代,光榮年景一去不復返。薪資倒退、勞資糾紛、責任制、低薪等等問題如愁雲慘霧壟罩在台灣人心中。

台灣人的就業環境為什麼越來越困難?我們以文字探勘技術探討PTT薪水板十年(2004-2015)的轉變及青年就業環境,從一些蛛絲馬跡中探究出政策和產業風向的轉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故事來源:《崩世代》

〈 阿德的故事 〉

阿德今年27歲,是家中長子,四年前畢業。父親過世,母親身體不好,弟弟還在讀書,阿德身為長子,急於負起養家的責任。

於是第一份工作是進入大型量販店的生鮮超市部門,擔任三個月一聘的魚類理貨工,負責宰殺料理魚貨。底薪只有15000元,當魚貨宰殺量超過公司業績,才會按件計酬。但阿德篤信佛教,實在忍受不了每天殺生的煎熬,三個月就離職了。

在失業1個多月找不到正職的情況下,只好進入民營加油站兼職。時薪85元,為了多賺錢只好常常超時工作,但工作一年多之後,加油站就頒訂了新制度,若有找錯錢等情節都要賠償,阿德賠錢數次後,深覺規定不合理,經常倒貼,只得辭職。

離職後巧遇國中老師,他正要開設珠心算補習班,急需教幼稚園小孩的老師,一個禮拜上五天班,一天只有三堂課,阿德念在人情和亟需工作之下,答應接下這份工作。

沒想到開始工作之後,老師不但沒有幫他辦勞健保,薪資還隨便發,有時候一個月才給幾千元,之後一個月最高也才給一萬多塊,毫無制度可言。

忍氣吞聲工作一年後,終於離開補習班。之後,阿德為了養家還是只能接電子工廠短期派遣的作業員,只是訂單做完之後,工作就結束了。

從阿德的就業經歷來看,他在退伍之後完全沒有從事過正職工作,不論是簽定期契約的魚貨工作、或是部分工時的加油工作,臨時性的補習班老師工作、短期派遣的電子作業員,都是非典型工作。

阿德持續徘徊在各種沒前途的非典型工作之間,忍受不穩定的職業生涯,由於非典型工作多數以時薪或日薪方式計薪,收入不如全職工作。為了增加收入,只能強迫超時工作。

阿德的故事是真實案例,但只是反映當前台灣眾多青年的常見縮影。

「失業」、「非典型工作」、「工作貧窮」、「超時工作」是時下受薪階級面臨的各種勞動風險。

〈 畢業了,但你知道所面臨的社會是什麼模樣嗎? 〉

「我們生在最好的時代,卻要面對最壞的年代。」身為在台灣經濟起飛的九零後代,我們面對的是一個社會及文化資本被瓜分的尷尬階段。就業環境則是日益困頓,工時攀升,薪資不漲。在台灣,高學歷工作職務趨於飽和狀態

不過,九〇後的網路環境也提供了發聲平台,社群媒體擴大了我們的圈子,我們在網路自由的世界裡,化身為一介鄉民共享資訊,也吐露社會帶給我們的振奮與怒火,以及生活帶給我們的快樂與哀愁。在台灣最有影響力的網路社群—PTT,更可以看見年輕一輩面對的社會縮影與其反應的心理狀態。

〈 從PTT薪水板的十年轉變觀看我們所面對的就業環境 〉

PTT,為台灣最知名的社群網站之一。全名批踢踢實業坊,目前擁有超過2萬個分類看板,每天上載超過2萬篇文章。

在日常生活中的統計這一堂課,我們特別以PTT薪水板(Salary)做為題材,薪水板從2004年開版,以求職、在職與離職相關為三大主題,提供各行各業的公司資訊,就職相關的甘苦談甚至是離職的勞資糾紛等等。

從2004年開版以來到2015年上半年的薪水板中,我們在此研究運用R統計軟體進行文字探勘(text mining),分析共16153篇文字檔,從中歸納出每一年最常被討論到的職場議題,探討台灣近十年來的職場文化與環境轉變。

〈 2004年-2006年職場課題:因應科技浪潮與職場認同 〉

2004年到2006年的職場新鮮人多為六七年級生,因應全球化之下的科技狂潮,台灣政府的「兩兆雙星」政策讓科技產業蓬勃發展。於是,接軌於職場的年輕人們,進入科技業工作,擔任工程師,幾乎就等於「高薪」的保證。高階工作另一側光譜的服務業,也是具有相當討論度的職業,而那時期的服務業龍頭,實為麥當勞莫屬,不少年輕人未畢業之前就進入麥當勞工讀,做得好的話,還有可能升為經理或店長。

2004-2006年與其他年的資料相比,文章數不多,推測可能被版主整理刪除。也較看不到針對業主的評論,文字探勘的結果可以發現10年前的討論看起來比較單純於工作內容和應徵心得上

〈 2006年-2008年職場課題:因應科技浪潮與職場認同 〉

在2006年到2008年期間的文章,同樣針對業主的評論較少。「工程師」的討論度依然居高不下;另外,可以看到「金融業」的討論,「文組」的討論度也很高,與前幾年相比,增加了較多的學生和新鮮人討論,如剛畢業的職場菜鳥找工作、面試

〈 2009年-2010年職場課題:22K政策的起點與外籍移工問題 〉

講到2009年,歷經執政黨輪替,也是台灣社會風氣變動的重要轉捩點。

馬政府首先開跑的「基本薪資22K」政策,實際是「大專畢業生至企業職場實習方案」,俗稱22K方案,是教育部於2實施的就業補助方案。協助畢業生進入職場實習,由政府提供每個畢業生每月2萬2千元薪資(俗稱22k)並外加勞健保。此方案實施及結束後,卻帶動企業以22K作為大專畢業生起薪 ,連帶使青年薪資無法提升,造成青年貧窮化

另外,可以發現關於勞動法規的相關名詞出現率提升,也開始出現外勞的討論,2009年3月的勞委會統計顯示,在台外籍勞工人口已破34萬人,並且超過17萬的外籍勞工從事家庭照護工作。國內媒體報導外勞惡劣工作環境的新聞逐漸攀升。

「鈊象電子」實為知名麻將網路遊戲「明星三缺一」的母公司 ,因公司業績蒸蒸日上,開放了研發替代役和實習職缺,成為年輕人進入職場的跳板。

〈 2012年職場課題:人才外流 〉

2012年開始出現勞力外流的詞彙(例如:去大陸),也出現離職和轉職的討論。在下半年,年輕人的就業夢想「去澳洲」,以及平台報導關於台勞在澳洲的新聞造成相當激烈的討論,「提離職」一詞的出現也代表了職場的不穩定性已經開始萌生了。

果然,「最低薪資」的討論不外乎就是關於22K政策的抱怨,而許多年輕人口中的「慣老闆」意思是雇主對於職員在工作上就該理所當然的吃苦和付出,開始增加其他職業類別的討論(例如:商科)。

〈 2013年職場課題:服務業龍頭脈動與「鬼島」 〉

2013上半年關於公務員的討論一躍而上,這也是因為媒體報導公務員的薪資等福利的穩定,對比起其他職業來說根本是夢寐以求的。而服務業「王品」企業的公司文化討論度也很高,開始出現外派的高度討論,「鬼島」一詞也開始出現,用來形容普遍工作環境和條件的惡劣,甚至延伸出台灣雇主普遍不尊重專業的問題,如2013年一篇討論南部休閒農場的工作條件:《 [ 心得 ] 不可思議的臺灣薪資 》,著實為台灣獸醫的低薪(不到3萬元)感到不勝唏噓。

而2013年初也發生了一件震驚社會的新聞:關廠工人臥軌抗爭事件,來龍去脈簡易約為:多家大廠惡意關廠、積欠勞工資遣費,勞委會當年以貸款名義代償,卻在2012年向勞工提告追款,引發勞團激烈抗爭,2013年2月5日,勞委會決議依勞工年齡和經濟能力,補貼原貸款金額3到9成,但有300多名關廠工人不滿,蛋洗勞委會後轉戰台北車站臥軌表達訴求。因為輿論關係,許多人討論到他們為何採取如此激烈的抗爭,甚至有乘客嗆「通通壓死!」

〈 2014年職場課題:不安穩的工作認同感及嚮往 〉

這年,開始出現去日本工作的討論,上半年出現「遠雄人壽」的高度討論。2014年5月,趙藤雄與前遠雄副總經理魏春雄因住宅標案涉嫌行賄桃園縣副縣長和前國立大學教授,遭檢察官聲請羈押獲准。

而在板上,關於一百萬的討論串也很熱烈,俗稱存到一桶金,就是以金融業流行的理財詞彙,當然,這也是許多年輕人心中的壓力和苦悶,如討論串中其中一篇文說:

「100萬真的對某些人來說不是很簡單的事情。
我出社會,背學貸約50萬。每月負擔家中 13K ( 家房子用租的 )。
23-26 出社會,學貸還完。
27-30 結婚 積蓄又全部光光」

還有加班費的話題也明顯變多。傳統產業的討論也在這年出現,另外也開始出現「魯蛇」、「爛公司」的詞彙。

〈 2015年上半年職場課題:延續的工作不幸福感 〉

主題的討論越來越趨向年輕化,也集中在職場氛圍和對於未來的討論。

〈 2015年上半年的關聯詞分析 〉

我們在此使用R軟體進行關聯詞分析,達成「輿情蒐集」的目的,也就是當討論到 XXX 時,可知道網民通常也會關注 XXX,透過R找出與該詞相關度高的詞彙,以便進行撰文或研究時提高內容廣度與關注議題涵蓋率。

2015年提到「不合理」的文章中,透過分類我們可以發現,相關係數與其為高數值為0.3,有五大類型的內容:在「血汗職場」中,許多人抱怨在職場上總是「一個人做三個人」、或是批評現在的企業「一堆鬼公司」,而在此我們也可以發現,北部與中南部的薪資差異討論更是明顯「戰地區」,而「血汗設計業」的爆肝工作現況也是討論居多,甚至出現勸退「只想說別走設計」、「只剩公務員想學設計」,薪資相關」的不合理則是哀聲載道,許多被扣薪、責任制、不支薪、低於法定、無加班費的各種陋習,最後「各種後悔」則可以看到鄉民們抒發自己後悔以前當初的選擇,或是心寒自己的工作沒出路。

於是我們又對「加班費」一詞進行關聯詞分析,相關係數為0.71的分類有三項分別是「羨慕金融業」,其產業的工作環境因較無其他工作類型如製造業、服務業的勞動力需求,故較少出現過長工時的情況,而金融業如銀行、基金公司等薪資都是拉高國內薪資平均值;另外我們也在分析中發現三個人名,是立委、金管會主委曾銘宗、經常報導勞動新聞的記者。而我們也能看到,傳統產業的工作環境是以加班惡名昭彰的,鄉民們紛紛抱怨「沒調薪」、「沒人才」、甚至批評雇主「只會抱怨年輕人不愛傳產」

那麼最基本也是最關鍵的工作議題「低薪」,分析出的相關係數為0.21,不外乎也是「地區」以及「血汗」的議題,再次我們又看見了南北薪資差距的討論,還有在職場員工對職場的各種批評和抱怨「吝給員工」、「人夠奴XX萬都嫌太高」、「野狗吠老闆」。

我們簡單總結觀察十年以來的薪水板文字雲變化,可以發現討論的趨勢與年輕人所面臨的社會現況。在2004 - 2008 年的討論,以人際關係、人脈的話題為高頻。2009 年之後,高頻率出現職業類別、工作待遇、找工作的話題。而在2009 - 2012 年期間離開工作的討論從「資遣」轉變為「提離職」,隨著所面對的就業環境日益艱難,薪水板的話題氛圍也明顯地產生改變。

〈 現況的困境:物慾不滿足V.S.新貧階級 〉

除此之外,有一個問題已是人人都得面對的真相,那就是如泡沫般無限滋長的物慾

與工業時代以生產者為主的舊貧時代相比,當代的消費慾望已經遠超過生產層次的消費慾望。社會學家包曼在《工作、消費與新貧》一書中指出:「現代社會中的新貧階級大多為一般的消費者」

我們消費,不再只是為了滿足生存需求,而是滿足心理的消費慾望。

加上人際關係在群體的相處裡追求認同佔有重大因素,因此對於物質會有一定的慾望,例如當大家都在討論這最新手機的新功能時,我們會希望也能一起討論,就會希望自己也有同一款的手機。但是現實往往無法滿足這樣的需求,因此年輕人往往會感到不快樂,甚至在消費能力不足時,還會被同儕視為是有缺陷的,而節儉的人甚至被視為異類。

而這樣的物慾隨著廣告與網路媒體被膨脹到無限大,呈現一種匱乏的狀態。這就是包曼看到的「有瑕疵的消費者」,我們處在消費永遠匱乏的年代,或許吃得飽、穿得暖,但是慾望沒有滿足的時刻

過去,將貧窮的勞工說是不道德且懶惰的,是社會毒瘤,包曼表示這樣的形容帶有主觀病態的觀點,像是對遊民的指責。而在現代社會出現的新勞工,他們受過高等教育,也有很強的動機想努力工作,但是因為社會結構的因素,已經不再像是過去只要有意願就能投入勞動

而身處現代,失業就與勞動倫理無關,而是與社會結構趨勢有關。經濟結構的轉變與全球化勞動市場的重新建構,讓這些年輕、有技術又有學歷的勞動者卻沒有穩定的工作成為窮人,正式進入新貧世代

不只是台灣,原來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核心國家,為了更廉價的勞動成本產業外移,帶走國內中產階級的工作機會,讓原來想工作且有能力的年輕人失業。例如歐洲的歐豬五國,青年的失業率可高達50%,貧窮青年的失業更成為重要的問題。

除了物質需求無法滿足之外,人民也會因為預見自己日後退休條件會比現在嚴苛,而在精神層面上感到不快樂。

〈 新貧世代的轉機!? 〉

[ 讓年輕人看見未來,落實分配正義 ]
一個國家的年輕人若是看不見未來,那麼這個國家就不會有未來。政府在重整經濟與加強建設的同時,也要重新分配社會的資源,讓更多資源投注在年輕世代的身上,不再讓財團等既得利益者更加獲利。若要促進階層的流動,就必須落實分配正義。

[ 精神生活的反璞歸真 ]
而身為90後年輕人的我們,面對新貧世代的來臨,也不全然只能沈浸在負面的思考裡聽天由命,如果要打破這種負面思考的循環,或許每個人在認識自己的狀況後,開始鼓勵自己投入問題的解決與嘗試,重新評估自己的處境,並且在這樣慾望無窮的狀態下,學習自我控制與節制

包曼也在書中談到在這樣全面貧困的大環境下,唯一的正面出路就是全體自發性的儉樸。人們若能夠回歸簡單與純樸,壓制心中的慾望,就能夠解決心理層面的貧窮,因而感到快樂與滿足。

最後,祝福這個時代的我們,不要畏懼身處於新貧階級,保有心靈上的富足,才是思考出路因應未來的重要之道

-

參考資料:
《崩 世代—財團化,貧窮化與少子化的危機》林宗弘、洪敬舒、李健鴻、王兆慶 、張烽益 著
《工作、消費與新貧》齊格蒙‧包曼 著

★感謝日常生活中的統計授權圖片及文字使用!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