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畫家「角斯」用台灣妖怪主題,繪製系列插畫。(圖/角斯授權提供,請勿隨意轉載)。
文/何敬堯
臺灣,有妖怪、或鬼怪嗎?
記憶中,除了虎姑婆、魔神仔、林投姊、人面魚……這些妖鬼之外,你還知道臺灣有什麼妖魔鬼怪?
如果絞盡腦汁也想不出其他,可能就會開始說,不要講臺灣啦,其他的妖怪還有很多種啊,像是狐狸精、《山海經》裡的鮫人族、或者是日本的雪女、河童、天狗,要不然就是歐洲的吸血鬼、噴火龍等等,而且這些妖怪還具有某種特殊能力,外貌還超酷……講起這些妖怪,我們可能還比談論臺灣的妖魔傳說還要熟悉、還要充滿熱情。
其實一直以來,來自中國、日本、西方的妖怪們,都在「殖民」著我們腦海中對於「妖魔鬼怪」的幻想世界。就算是家喻戶曉的臺灣傳說「虎姑婆」,現在又有幾人能完整地說出這則故事呢?甚至可能講一講,忘了故事內容,為了填補劇情,就開始說:「這個故事就像〈小紅帽〉,有恐怖的大野狼會吃掉小孩子。」
臺灣知名學者胡萬川,曾在一場研討會中感嘆:「如今在學的大中小學生,對臺灣的民間故事如〈虎姑婆〉一類,已較少或不再聽聞,則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實際上會把〈虎姑婆〉故事講得完整的學生已不多,聽過〈蛇郎君〉故事的更少,會講〈蛇郎君〉的人更是稀見。」
會不會有一天,我們都只記得〈小紅帽〉,而遺忘了〈虎姑婆〉?有誰還能將「林投姊」、「蛇郎君」的故事倒背如流?是否,未來有一天,臺灣島上的妖魔鬼怪,將被來自外國的「強勢種」排擠,併吞了生存空間,最終走投無路,百年之後再也沒有屬於我們自己的妖魔傳說?
其實,「進口」這些外國的妖魔鬼怪與童話傳說,並非一件糟糕的事情。我們耳熟能詳的各種日本妖怪,真的完全產自日本嗎?
實際上,有 80% 的日本妖怪源自於中國,10% 的妖怪來自於印度,只有最後的 10% 才是土生土長於日本。而這些「進口」的妖怪,經過日本的「在地化」之後,才慢慢蛻變出具備日式色彩的妖怪;例如「天狗」,原先只是《山海經》書中彷如狐狸、山貓的生物,但經過日本人的「加工」,混合佛教的要素,才成為「長鼻子,有翅膀,穿和服,腳踏木屐,會抓小孩的奇異怪物」。
可能有人會提議,既然臺灣妖怪那麼少,我們也將外國的妖怪進行「改造」,就像是〈虎姑婆〉、〈蛇郎君〉來自中國閩南,將這些外來文化的妖魔鬼怪「加工」之後,成為臺灣的故事吧!
可是,如果只是這麼做,總讓人有些垂頭喪氣,很氣餒,原來臺灣島上,並沒有什麼可以自傲的妖怪傳說……不過,請等一等,不要太快下定論,你確定這個「前提」是正確的概念嗎?
臺灣的妖怪,真的很少?你能斬釘截鐵肯定?
只因為我們不曾聽聞,就斷定不存在,只因為我們不曾見識,就結論「沒有」?這是否太貿然了?但是,為了要見證臺灣千百年以來的妖怪蹤跡,我們也無法請「哆啦 A 夢」拿出「時光機」,跳入過往的歷史裡,像「魔物獵人」般,追蹤著妖精留下的足印。可是,依然有些辦法,能夠帶領我們回到過去,尋覓那些早已被我們遺忘的「X 檔案」。
臺灣島的「X 檔案」,就夾藏在這幾百年以來的古書、文獻的扉頁之間。
這幾年以來,我陸陸續續讀完 500 本以上的臺灣古文書,時間跨度從 1624 年(荷蘭統治開始)~1945 年(日本結束統治)之間,包含《熱蘭遮城日記》、《巴達維亞城日記》、「臺灣版的四庫全書」之美稱的「臺灣文獻叢刊」、日本時代的民俗學與人類學書冊、《蕃族調查報告書》、《臺灣日日新報》、《三六九小報》……等等各式各樣的歷史文獻,在白紙黑字上,企圖尋找屬於臺灣島上「妖魔鬼怪」的蛛絲馬跡。
最後的成果,總共摘錄了 30 萬字以上,關於臺灣妖怪、鬼魅、精靈、鄉野奇譚的原文資料。如果只以「妖怪」、「鬼魅」這些項目來看,我已經初步分類出 200 種以上,屬於臺灣島土生土長的神秘怪物。
而我相信,非歷史科系出身的我,所掌握的資料也僅僅是冰山一角,而且若加上 1945 年~現今的妖怪奇譚,數量可能還要翻倍呢。還有更加寬廣的奇幻世界,等待勇士們的探勘。回到剛才的提問:「臺灣的妖怪真的很少?」不不不,我們不能因為我們不曾聽聞、不曾見識,就將這些曾經流傳臺灣島上的怪物故事一筆勾銷。
千百年以來,臺灣島嶼山海之間,曾繁衍許多妖魅鬼神、眾多魔幻怪物,也有奇譚異事流傳諸野。而在四百多年以前,漢人、西方人、日本人相繼來臺定居、遊歷,也將森羅萬妖的傳說謄抄於冊,而原住民族則以口傳神話故事。
時至今日,我們卻逐漸遺忘島嶼上流傳的古事異談,實在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
我很喜歡的臺灣妖怪,例如海怪「魔蛇」的傳說。自古以來,臺灣海峽黑水洋的深海,乃是神秘魔蛇族的棲身巢穴。據說魔蛇身長數丈,遍體花紋,其中又以紅黑條紋的「紅黑間道蛇」、以及擁有雙頭的「兩頭蛇」兩種蛇妖種類最為奇特,每當魔蛇巡遊海面,就會帶來巨大風雨。在季麒光與郁永河的紀載中,都提及這種奇異的怪蛇。
季麒光,《臺灣雜記》: 「水中有蛇,皆長數丈,通身花色,尾有梢向上,如花瓣六、七出,紅而尖;觸之即死。」
郁永河,《裨海紀遊》:「有紅黑間道蛇及兩頭蛇繞船游泳,舟師以楮鏹投之,屏息惴惴,懼或順流而南,不知所之耳。」
人們傳言,魔蛇的尖長蛇尾經常浮出水面,甚至能綻放五瓣以上彷彿花瓣的奇異觸角,若在海上意外觸碰到蛇尾則會中毒而死,跌落海中被蛇妖吞食。並且,魔蛇也擁有招喚死亡的詛咒能力,能吐出腥臭毒霧變化出恐怖幻境,吸引舟船水手失神跌墜海中。
而臺灣山野經常出現的「火燒風」,在古老的鄉野傳說裡,也是一種奇異的妖怪「麒麟颶」所造成的焚風現象。麒麟颶,或稱「火麒麟颶」、「麒麟暴」,龍首馬身,周身鱗甲散發火焰,是一種居住於臺灣山間之奇獸。臺灣在夏秋之際時常出現的焚風,便是麒麟颶造成的異象。
中國麒麟踏蹄則草生,但臺灣島的麒麟卻截然不同。每當山上的麒麟颶乘雲下山,將產生灼熱之火燒風,高溫滾燙的旋風會席捲人世,讓綠草植物枯死,甚且引發大火延燒大地。在孫元衡與林豪的詩歌中,也詠歎著火妖為禍。
孫元衡,《赤崁集》:「又有麒麟之颶火為妖,風屯 風屯 惀惀如焚燒。」
林豪,《鹹雨嘆》:「狂風刮浪吹為颱,麒麟之颶挾火來。」
在臺灣的妖怪傳說中,又以「幻獸」的種類特別繁多。除了方才所講的「魔蛇」、「麒麟颶」之外,還有更多奇異族類。例如,居住於臺灣北部山林的巨型妖蛇「鉤蛇」,只要盤起身軀就有如小山丘。出沒於高雄半屏山上的「火麞」,能引發劇烈火災。金門島上的「鬼鳥」相傳為「墓坑鳥」,乃是人類冤死而不散之魂氣,從獄間飛返世間,帶來不祥,作祟於人。臺灣東北部海岸,有蛇首人身妖怪棲居,面容是猙獰蛇頭,吐舌嗤嗤,名為「蛇首族」。恆春縣的雷公窟,藏有奇異的鰍魚精怪。臺灣民間盛傳的水鬼,會在陰濕河底抓交替……
除了漢族傳說之外,我們也不能忽略原住民的傳說,「巨人故事」則是很普遍的妖怪故事。流傳在阿美族和撒奇萊雅族的巨人,被稱為「阿里嘎蓋」(Alikakay)。他們喜歡騷擾部落,一腳就從屋頂跨進來,不只毀壞屋頂的茅草蓬,也將房舍搗毀。以下紀錄是日本時代的官方民俗調查,一名阿美族人講述著恐怖的「阿里嘎蓋」。
「他們的皮膚白皙,眼球如貓眼,頭髮長,鬚髯蓬茂掩住胸部,胸毛長至肚臍,手腳之毛濃密且長達寸餘,身高則高達丈餘。不知他們在何時從何地遷來。他們奔馳如風,擅長變身之術,拔手毛吹氣即可變出所要的人物,或變出數千個士兵,或變成嬰兒的母親,或變成番婦的丈夫,經常出沒於番社,冒犯婦女或吃嬰兒。」
—《蕃族慣習調查報告書》
巨人異族的故事流傳久遠,現今阿美族與撒奇萊雅族的父母,也經常講述 Alikakay 的故事,並以此威脅小孩:「如果你不乖,Alikakay 就會來抓你!」、「你再哭,Alikakay 會吃掉你。」至於在排灣族流傳的巨人名字,則叫做「孤奴」(Kuniu)。據說這名巨人是從平地來到部落,張開大口就吞食了許多人。所幸屏東大社部落(Paridrayan)裡,頭目家中一位勇敢的青年射殺了這個怪物。
居住於南投一帶的布農族,尊崇「天神」(Dihanin),也相信萬物有靈,對於自然界萬事萬物抱持尊敬的心態。根據《蕃族調查報告書》,在布農族流傳的怪物則是「骷髏人」。這種妖怪身上沒有絲毫血肉,都只有骨骸,所以每當它作戰的時候,敵人射出的箭總是從骨縫中穿出。所以不管多麼激烈的戰爭,他都能全身而退。其實,這種對於古代奇妙文獻的整理工作,許多國家都有人進行編纂。
例如,十八世紀的德國人古斯塔夫•斯威布編纂歐洲古代的傳說,是現今流傳最廣的古希臘神話通俗讀物《希臘神話故事》的蒐集者;日本人柳田國男的《遠野物語》、小泉八雲的《怪談》,是日本當今所有妖怪故事的原型;中國的《山海經》、筆記小說、聊齋故事,則成為現今中國文化裡的通俗怪譚。
現今各國的奇幻文化、妖怪文化,大抵都是從這些編纂書中衍伸而來,除了成為各國重要的文化資產,甚至孕生出各種流行文化。舉例來說,在日本文學、電影、漫畫、動畫最常出現的百鬼夜行世界觀,其源頭便是《遠野物語》、《繪本百物語》、《怪談》、鳥山石燕的妖怪圖錄、水木茂的妖怪圖鑑。
臺灣有沒有妖怪?臺灣的妖怪文化是否也能成為大眾文化、流行風潮呢?
我很高興看到臺灣畫家角斯,從 2012 年開始,充分活用臺灣妖怪主題,繪製出風格殊異的《臺灣妖怪地誌》、《巨人怪說》系列插畫。此外,也以「妖怪新聞」、「黃色小飛俠鑰匙圈」等趣味商品,進一步擴展妖怪版圖。
在 2016 年,角斯與桌遊工作室所設計出獨一無二的桌遊作品《臺灣妖怪鬪陣》,裡面出現的妖怪例如「卡卡巨人」、「鶯歌妖鳥」、「火燒風」、「日月潭人魚」,都是屬於臺灣最獨一無二的妖怪角色。藉由這些作品,或許未來臺灣妖怪也能成為大眾通俗的創作題材。
如果講到妖怪,我們總會被問到:「你相不相信妖魔鬼怪的存在呢?」但對於我,我則更想說:
「你相不相信臺灣也有妖魔鬼怪的存在?請讓我們一起將流離失所的臺灣妖怪找回家!」
●作者何敬堯,台灣新銳小說家,創作風格融鑄奇幻、推理、歷史,清大台灣文學研究所、台大外國語文學系畢業,曾獲全球華文青年文學獎、台灣大學文學獎、臺北縣文學獎等多項獎項,著有《怪物們的迷宮》、《幻之港──塗角窟異夢錄》、《逆光的歷史:施叔青小說的癥狀式逆讀》。本文已獲作者授權使用。88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