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地方焦點

范姜老屋「異想考古博士」作品 看見在地創作能量

▲黃蘭雅與鈴木貴彥兩人,帶著學生,去撿拾新屋水巷的「垃圾」,從撿拾的垃圾中,逐一挑選、清洗,放在大小不一的透明罐內,讓學生轉化成異想天開、2,000年後發現的考古物件?(圖/市政府提供)

記者楊淑媛/桃園報導

透過藝術家進駐地方與居民共同創作,是2016桃園地景藝術節的重要特色。在「 藝遊新屋:環境藝術行動計畫」中,置放於范姜第三棟老屋的「異想考古博士」、是藝術家黃蘭雅與日籍藝術家鈴木貴彥兩人,與指導學生的創作作品。

作品名稱:「異想考古博士」,怎麼會與地景和藝術有關?黃蘭雅說,「異想」在日文的意思,指的是發想,而任何的創作都需要發想。

發想可開啟你與一般人,不同型態的想像方式。比如說,看到一件事物時,多數的人都很直觀,但如經由發想,對事物的看法,往往會有更寬廣的角度,豐富的色彩,甚至透過發想幻化成創作品?這也是藝術訓練的方式之一。

而「考古」是對於過去人類社會的研究,主要透過重建與分析古代人們的物質文化與環境資料,包括器物、建築、生物遺留與文化地景。

但在「異想考古博士」的作品中,呈現的卻是:我們現在生活中使用的物品,在經過2,000年後的人類考古挖掘後,「它」是什麼?

▲▼2,000年後的人類「考古」發現後,認為是「古人」使用的面膜(現今的罐頭瓶蓋)。(圖/記者楊淑媛攝)

黃蘭雅與鈴木貴彥兩人,於新屋國中進行為期一週的授課,撿拾新屋水巷的「垃圾」。由「垃圾」中的生活物,引導學生去發想,而學生們果然發揮無限的想像力,例如,罐頭瓶蓋、蟬殼、廢輪胎…可能是2,000年後的人類「考古」認為的面膜、蟬星人、方向盤…等生活物。

黃蘭雅與鈴木貴彥,透過仿擬製作考古標本的作業流程,引導學生們,採以大膽的假設與想像力,打破物件的既有知識與框架,為日常廢棄物如各式瓶罐、壞燈泡、鑰匙圈等等,重新為物件創造一個異想故事,讓大家看見在地創作的能量!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