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發起「廢博愛座」。(圖/記者季相儒攝)
記者莊雅婷/採訪報導
「讓座」原是道德上的美意,但前陣子婦人逼北一女學生讓座、視障生在博愛座被逼讓座,再度掀起博愛座「存廢」問題,有網友發起提案,廢除大眾運輸的博愛座。行無礙資源協會指出,「廢除與否不重要,重點是禮讓的心態問題」,而台北市身心障礙服務推展協會則認為仍有許多乘客有「隱形需求」,博愛座可適當發揮提醒效果。
行無礙資源協會總幹事許朝富表示,並非要限縮博愛座,而是應抱持「每個位置都是博愛座」的概念,有許多非外顯得身障人士是肉眼看不出來,這時候其實需要的是大家的理解,一般座位大家也會主動讓位,重點是禮讓的心態,而非變成衝突與對立,即使沒有博愛座,還是要懂得讓位,沒必要區分。
台北市身心障礙服務推展協會總幹事蔡小姐則認為,博愛座還是有保留必要,像是生理期、生病的乘客其實都會需要位置,博愛座可以適度提醒大家,發揮關懷效果,「當然也別把對方貼上標籤」,畢竟有些人會認為博愛座就是身障人士、孕婦、長者專屬,但其實博愛座就跟一般座一樣,「沒有絕對應該讓位」,而是當你發現有人比自己有位置需求時,就可以主動讓位。
▲網友發起「廢博愛座」,還差近4000人附議就過門檻。(圖/翻攝「國家發展委員會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
蔡小姐也舉例,帶協會孩子搭捷運時,其實很多人都會熱心讓位,「讓座文化」的美德其實深耕在大家心裡,但少部分人的行為不尊重彼此,反而造成誤解,不過,博愛座確實有存在必要,畢竟還是有很多人有「隱形需求」,只是我們看不見,網路力量大,但存廢問題真的需要評估多方觀點。
博愛座宣導「優先」禮讓老、弱、婦、孺或者行動不便的乘客,但這樣的告示卻使得許多民眾把博愛座視為「專用」座位。一名楊姓教職員則是贊同廢除,博愛座本身就是一種「標籤」,形成許多爭議,讓位的本質不該是種標籤或強制性,「沒有博愛座並不會造成讓位文化消失」,廢除博愛座可讓有需要的人都可隨意入座,不用因為需求是否外顯,而受到異樣眼光或是言語霸凌。
另一名不具名民眾則說這是心態問題,不贊成廢博愛座,「並不會因為坐在一般座位,看到需要讓座的人,就不讓坐」,如果忍受一下腳痠,為博愛座留下一個空位,說不定下一秒就有需要的人,不用再等別人讓座,不論是更改椅子顏色或拿掉博愛座,都需要納稅人的錢,博愛座與讓座是心態問題,廢除沒有太大關連。
郭姓大學生則是贊成取消博愛座,他認為讓座不是靠博愛座的道德壓力形成。也有人認為現在演變成坐在博愛座上的人都會被檢視,導致有需要的人反而不敢坐,很多肉眼難以辨認出的人礙於周遭眼光而不使用,已經失去本意,贊成廢除,禮讓本身無需刻意分類,即便失去博愛座,仍可以達到禮讓的效果。
讀者迴響